鄧寺紅
(中國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江漢采油廠,湖北 潛江433123)
張港油田位于江漢盆地潛江凹陷張黃單斜帶,為一西傾單斜構造,構造比較平緩,走向接近南北向,油藏西面受構造控制,低部位為水,向東巖性上傾尖滅。油藏深度1 543.8~1 617.8米,含油層位潛42油組,由于鹽湖沉積,采出水礦化度高一般在250 000 mg/L左右。
油田生產過程中,采出液是對金屬設備設施腐蝕的主要源頭之一。油井采出液中含有溶解鹽類對金屬腐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的還有水中溶解的氧氣、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氫氣體,其次,油田水中存在的硫酸鹽還原菌等微生物也會對金屬產生嚴重腐蝕。尤其是在水處理和注水過程中,硫化物、細菌超標,造成鋼材腐蝕加劇。
1.1.1 原油集輸處理系統
通過調查發現,張港油田井下管桿腐蝕輕微,而地面集輸管網與處理設備腐蝕嚴重。分析認為主要是硫化氫腐蝕,硫化氫主要是SRB還原系統污水中SO42-形成。張港地層不具備SRB繁殖的適宜條件,井口產出水SRB含量很低。黃36斜 -8井口采出水分析:SRB含量僅2.5個/ml。主要原因為張港油田油藏埋藏的較深(1 500 m~1 600 m),地層溫度高,不適宜SRB存活。但在原油集輸處理系統中,SRB大量繁殖生長(見表1)。

表1 黃36斜-8產出水細菌含量測定數據表
隨著H2S含量增加,集輸管線的腐蝕率明顯增大(見圖1)。

圖1 張港油田產出污水中硫化氫對腐蝕的影響預測曲線
1.1.2 注水系統
張港油田注水水源是清水。雖然從站內檢測SRB是合格的,但從注水井井口取樣分析:SRB含量達到70個/ml,說明SRB在管線中有繁殖滋生現象,注入井筒水SRB超標(見表2)。

表2 張港注水系統沿程水中細菌含量表
1.2.1 溫度和壓力
通過模擬計算了采出水溫度在20℃ ~100℃ 范圍內腐蝕率的變化情況,一是壓力的這種微小變化對腐蝕不產生影響;二是溫度對腐蝕的影響非常敏感,特別是50℃ 以后腐蝕速率急劇加快,在80℃ 左右時達到最高值,溫度超過90℃,腐蝕率迅速下降(見圖2、圖3)。張港油田系統運行溫度在35℃ ~60℃ 之間,因此溫度對腐蝕的影響非常明顯。

1.2.2 p H 值
對于H2S水溶液的PH值在6時是一個臨界值,當PH值小于6時鋼材的腐蝕速率高,腐蝕液成黑色且渾濁;而Cl-和CO2的存在又可加劇H2S的腐蝕。當PH值小于7.0時,腐蝕速率明顯加快;p H值大于7.0時,腐蝕速率明顯減小并趨于穩定(見圖4)。張港、代河污水PH值在6.8~7.0之間,因此PH值對腐蝕的影響較小。

圖4 張港油田采出污水PH值對腐蝕的影響
1.2.3 二氧化碳
研究發現張港油田采出污水隨著CO2含量的增加腐蝕速率直線上升(見圖5)。

圖5 張港油田采出污水CO2含量對腐蝕的影響
從上文分析來看,張港油田采出污水腐蝕的主要原因是H2S和硫酸鹽還原菌(SRB)。針對H2S和SRB,參考目前國內防腐蝕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情況,綜合考慮,地面集輸系統采用投加防腐、殺菌藥劑,并結合特殊管材進行防腐。
2.1.1 殺菌劑評價
緩蝕劑評價依據行業標準SY/T 5890,通過測試加殺菌劑前后水樣中細菌的含量,來計算殺菌劑的殺菌率。代河站及張港站采用 HC-407殺菌劑和KD-S06殺菌劑均有較好的殺菌效果(見表3)。綜合考慮殺菌效果和藥劑通用性,采取在張港和代河站投加HC-407的方案。

表3 張港站殺菌劑評價實驗數據表
2.1.2 緩蝕劑評價
緩蝕劑評價依據的是行業標準SY/T 5273油田采出水用緩蝕劑性能評價方法--靜態掛片法。經多次篩選,代河采用KD-H03緩蝕劑,張港站采用SB9806緩蝕劑可獲得較好防腐效果(見表4)。

表4 張港站緩蝕劑評價實驗數據表
2.1.3 藥劑投加方案
張港站每日在加藥點投加殺菌劑 HC 407,100 mg/L,緩蝕劑SB 9806,50 mg/L(見圖6)。

圖6 張港站藥劑投加工藝流程
注水系統腐蝕率超標的主要原因是細菌對藥劑產生抗藥性,根據藥劑評價結果,將殺菌劑由SS313+1427調整為 HC407,投加濃度100 mg/L。實施后,張港站污水SRB含量和平均腐蝕率有明顯下降,SRB含量由250個/ml下降到4.5個/ml,輸油泵出口腐蝕率由0.1467 mm/a下降到0.045 mm/a。注水系統水質達標率大幅提高,FB、TGB兩項指標均達到要求,平均腐蝕率由0.193 2 mm/a下降到0.052 mm/a。
1)張港油田腐蝕的主要原因是硫化氫腐蝕,硫化氫主要產生于硫酸鹽還原菌還原污水中硫酸根離子;系統溫度的升高、PH值的降低加劇系統的腐蝕。
2)投加防腐藥劑是解決張港腐蝕的有效方法,通過評價選用的殺菌劑和緩蝕劑,可達到系統防腐和節約成本的目的。
3)在地面集輸管線設施更新改造時可以考慮采用防腐的復合管材。
[1]羅英俊,萬仁溥.采油技術手冊(第三版)(下冊)[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1334.
[2]李建海,李中和.油田污水處理水質影響因素與改善措施[J].油氣田環境保護,2012(0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