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2013,穩速提質啟新局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文/本刊編輯部
從追求“速度”到更重“質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讓我們看到了新一年經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轉變,而只有實現工作方式方法上一系列重大轉變,經濟方可獲得持續健康發展新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年度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其內容向來被外界視為定調新一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最權威“風向標”,人們從中把握政策基調,預測經濟走向。而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首次年度經濟工作會議,不僅為2013年經濟工作定調,也為新一屆政府未來幾年經濟發展“謀篇布局”。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新一年的經濟工作要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新一年經濟工作將在“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變的同時,經濟政策取向重點發生重要轉變,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新一年的經濟工作,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升到中心位置。從曾經的“保增長”到“穩增長”和“有質量”的增長,反映出經濟政策著力點的重要變化。同時,在發展目標上,以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表述也換成了更加凸現注重經濟質量的“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平穩較快”到“穩速增效”,反映了決策層對推動經濟可持續、平衡增長的共識與期待。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边@跟過去的要求有很大不同,是一個很大的亮點。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就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其要義是要求我們追求的增長,必須是全社會物質財富得到真正的增長,是依靠科技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實現的增長,是把負效應降到最低的“美麗增長”,是以改善民生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增長。中國將不再單純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而是通過擠水分、提質量、增效益,以獲得實實在在的可持續增長。
當前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中國經濟的戰略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只有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追求經濟增長的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福利改善和創新能力提高,才能抓住新機遇,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才能盡快開啟新一輪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小代價的增長。2013年,最淡化的指標也許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追求“沒有水分的增長”將成為各地經濟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從而有望開啟追求“健康”、高質量增長新時代。
在關注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背景下,調結構已刻不容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結構調整”的提法從2012年的“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變為2013年的“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這表明2013年經濟政策將更加注重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會議鮮明地指出,“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
在外部需求持續萎縮的沖擊影響下,當前鋼鐵、汽車、水泥、化工、光伏、低端電子消費品等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顯現,產能過剩已成為各類經濟結構不平衡的集中體現,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非常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任其發展甚至可能成為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隱患。產能過剩在多行業凸顯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落后。如果不能淘汰落后產能,就很難走出新的經濟增長周期。
2013年將是真正開始破解調結構難題的一年。會議提出,“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要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制訂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要合理安排生產力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顯然,產業調整不僅要治理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時還要依靠“創新驅動”,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切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城鎮化”單獨列為主要任務,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會議強調,“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為51.27%,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有經濟學家估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對應的是將帶動數萬億元的綜合投資,以及上千萬農民進城并由此可直接拉動上千億元的消費。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拉動投資,城鎮化都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而持久的新動力,并推動中國內需拉動型經濟加速形成。
過去,在城鎮化道路上,我們往往過于突出速度而忽視質量,導致城鎮化總體質量偏低。會議提出,“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未來城鎮化必須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盲目攤大餅、不顧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發展特征,“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薄耙焉鷳B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也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有質量的城鎮化”核心就是要“讓農民進城”,回歸“人的城鎮化”。會議指出,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這是與以前經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亮點。雖然目前城市化率按常住人口計剛過半,但按戶籍人口計只有35%左右,大量生活在城鎮里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而“逐步讓農民工真正轉變為市民,既可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坝匈|量的城鎮化”必將推動土地制度與戶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各方預計2013年的城鎮化推進,將首先從戶籍制度改革入手,加快推進農民轉移人口市民化,擴大中小城市農民工就地入籍試點范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關鍵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落實好已經出臺的改革措施,同時從解決當前突出矛盾出發,及時推出改革新舉措”,由此表明2013年乃至將來一個較長時期經濟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深化改革工作。從會議提出新一年的主要任務看,無論宏觀調控、“三農”問題、結構調整,還是新型城鎮化和民生保障,都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重點領域改革有關。
十八大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都提出了“改革紅利”命題。歷史地看,有效的制度改革與安排,是中國經濟得以長期增長的基礎?;仡欉^去的30多年,正是漸進的制度改革,使經濟效率得到明顯提高,支撐了經濟快速的增長。離開改革,所謂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出口紅利也不可能出現。從目前來看,一系列制度改革仍帶有過渡、轉軌的特征,比如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就存在著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收入分配體制尚未理順、壟斷性行業改革進展緩慢、資源要素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矛盾和問題。必須繼續改革,才能保證新的改革紅利的出現。這需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
2013年將是啟動全面改革的關鍵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發展環境,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會議強調,“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令人期待的是,新的一年一系列重大改革將提上議事日程,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言,如以擴大市場準入、降低行業壟斷為主要特征的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以逐步放寬入戶門檻、淡化戶籍管理的戶籍制度改革,以提高金融普惠制程度、強化實體經濟服務能力為特征的金融改革等會推出實質性的措施。此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提出,要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地區和行業范圍,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和農村改革,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審批等領域改革??梢灶A見,新的“紅利時代”將伴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到來。
(本文由楊祖增、來佳飛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