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有關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各級政府和部門采取配套措施,加強相關制度和平臺建設,使政府經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能監督,改變一些地方、部門在信息公開上不主動、不及時,以及面對公眾關切不回應、不發聲的現象。會議提出的三點改進措施中,特別指出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注意把人民群眾的期盼融入政府決策和工作中。
這次會議和李克強總理的講話所傳出的公開、透明、回應和責任等,正是一個現代政府的應有內涵。現代政府是一個公開的政府,也是一個透明的政府,還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關于這一點,人們不會有異議,但對現代政府是一個回應政府的看法,則尚未形成共識。
之所以在公開和透明之外還對政府予提出回應之要求,原因在于,政府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盡管目前大多數政府和政府部門都建有自己的網站,設有熱線,并有專人負責,但時有少數政府網站被曝為“僵尸”網站,熱線電話或空號或無人接聽。此外,更多的情況則是,政府對網民要求解惑的問題,其回答要么太簡單,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裝腔作勢,甚至還出現“神回復”或答非所問的現象。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政府日常信息工作中出現的紕漏,那么,對于公民對一些社會關切的問題的公開信息的請求,政府很少能夠做出讓人滿意的回應。例如,近幾年有民眾和律師曾就計劃生育罰款、三公經費使用情況、土地出讓收入的支出、四萬億刺激計劃的分配等事項多次向相關政府部門申請公示,有關部門的應對方式是,能拖就拖,實在拖不過,就選擇性回應,避重就輕,或者干脆以不清楚或涉機密為由拒絕公布。這種現象不但地方存在,中央部門也存在。
不對民眾的要求、詢問積極主動回應,固然可以避免問題的暴露,但也反映了政府在信息公開上的“施與者”心態,把信息公開看作是政府的一種權力,而非需要履行的義務和責任。信息公開透明當然要求政府必須把重大決策、政策和重要信息如實告之民眾,但做好了這步并不等于政府就成了一個公開和透明的政府,政府還必須向民眾解釋和說明政策的形成過程,它在實施中會產生哪些可能的后果,民眾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與政策、決策和行政行為有關的信息,及時解答人們相關的疑問。只有這樣,政府的信息公開工作才算比較完整。否則,民眾只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一個被動接受者。
強調回應的重要性不僅基于現實中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的上述缺憾,還在于在信息社會,信息權是一種基本人權,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民要監督政府和一切公權力,乃至人們要自由表達,是以政府能公開信息,民眾能自由獲取信息即擁有知情權為前提的。現代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過去計劃時期政府作為單一治理,人們只要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做就行了,因此理論上,民眾無需了解與其生活和工作無關的信息。但在市場經濟時代,國家與社會的分離讓渡出大量空間,政府不能包辦一切,這使得公共治理走向多元化。此種情況下,政府不能壟斷社會的公共信息,而必須與社會分享,因為這些信息與每個人的切實利益相關。
所以,現代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民眾和各類治理主體的意見和需求,如此才能使政策的制定成為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容納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公正。與傾聽相聯系的,則要學會和做好做解釋和說明工作。因為一項政策和決策的出臺、實施,是一個過程,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也是一個過程,期間難免因各種因素而導致事情一波三折,結果與預期不符,甚至大相徑庭,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做好解釋說明溝通工作。如同國務院的常務會議所指出的,重要政策、法規出臺后,要通過多種方式做好科學解讀,讓公眾更好地知曉、理解政府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改革舉措;對重要輿情和社會熱點問題,要積極回應、解疑釋惑。鑒于當前民眾的習慣性質疑已成常態,政府尤其不能怕影響形象采取封閉做法,也不能互相推諉責任,而要秉持誠實之態度,如實向公眾說明情況,開誠布公才是政府最好的應對質疑的方式。
故僅有公開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信息和信息的傳達要透明,政府應主動回應社會的關切。一方面,透明本身就包含回應在內,當我們講一個事物要公開透明時,意味著對公眾不明白的地方政府有責任解釋清楚,就此而言,透明本身是最好的回應;另一方面,回應亦有助于事物和過程更加透明。
目前,政府還掌握著社會70%以上的信息資源,在邁向現代政府和現代社會的過程中,要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擁有公信力,政府就必須積極主動回應民眾的關切,滿足人民群眾得知情權、參與權,在與公眾的互動中,增強對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務的解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