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蓮

9月23日上午,一場特別的庭審在前海進行。案件當事人一方為美國公司,一方為中國公司,擔任仲裁員的卻是來自香港的律師。這是深圳國際仲裁院在前海開庭的第一起涉外商事糾紛,也是香港仲裁界第一次進入前海執業,被認為在粵港法律對接方面開創了新局面。
“深圳一小步,中國一大步”,境外工商界和法律界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國際仲裁作為前海國際化法制化環境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前海用國際法律機制來調節經濟運作的最新努力,也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獲批3年來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個縮影。
3年前,國務院在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規劃時就已經明確,要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其中定位之一就是要做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體制機制創新是前海的根本。所以創新制度設計、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這是前海的價值與使命,也是前海內在的發展路徑,離開了這個前海就不能取得成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前海管理局秘書處處長、新聞發言人王錦俠表示。
9月1日起,投資者們發現,前海已正式取消企業入區審核。這天起,前海企業入區審核與注冊合并,由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前海企業入區注冊,投資者到市民中心該局窗口辦理即可。
自開展企業入區審核以來,前海管理局已經壓減包括商業計劃書在內的多項申報材料,建立企業入區網上申報系統,改變紙質件現場遞交為電子件網上提交,簡化包括局長辦公會審核、跨部門聯審等環節,大幅提高了申報企業入區的效率。9月初,前海已批復入區企業1679家,注冊資本達1945億元。
不過前海管理局發現,隨著大開發、大建設的開啟,原有的企業入區審核作為一種過渡性的機制安排,已很難完全滿足高漲的社會投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效能提升。隨著國家發改委《前海產業準入目錄》正式發布,深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取消入區審核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王錦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入區企業零審批將大大提高企業入區效率,而這也正是前海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環境,在制度框架下探索先行先試各種比特區更特政策的一貫思路,其背后則是各級政府對前海放權。
早在2010年10月10日,國家發改委在印發《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就明確前海管理機構享有非金融類審批事項的計劃單列市管理權限。今年6月,廣東省出臺的支持前海開發開放的系統化政策中,更是將國家已賦予廣東省的涉及服務業發展的部分省級管理權限,直接下放或委托前海管理局依法實施。
實際運行中,得到充分授權的前海管理機構受法律約束,這與前海管理局本身的性質有關。與現有的地方政府治理機構不同,2010年3月15日正式掛牌成立的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簡稱“前海管理局”), 是借鑒香港貿發局、香港機場管理局等公共服務管理機構的產物,通過立法確定其運行的法制框架,由法制驅動來取代傳統的行政驅動,這也被認為是中國的機構改革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定機構,前海管理局是一家實行企業化管理,不以營利為目的,并履行相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法定機構,享有完整的區域管理權限。
王錦俠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這種治理模式的特點就是小機構大權限,并將重構中央與地方政府互動、境內與境外互動的關系,他說:“沒有政府的這種自我革命,后面就很難邁出新一輪改革創新的步伐。”
在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看來,前海這種治理結構的改變,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倒逼政府行為的轉變。“比如審批權限下放給前海,這就意味著從各個部委到省、市減少權限。”郭萬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這符合現代服務業的體制機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開放、法治,同時還要劃分政府和市場的界限,這都是要通過改革創新來實現。”
而王錦俠認為,政策創新貼近企業需求,把企業的需求轉化為政策需求,這正是前海未來的努力方向。“我們將著力突破妨礙服務業發展的體制障礙,未來所有的政策都將從企業的需求特別是要素流動的需求出發,打破現有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這位新聞發言人表示。
位于深圳南山半島西部的前海,是由雙界河、月亮灣大道、媽灣大道和前海灣海堤岸線合圍而成,15平方公里均由填海造地而成。根據規劃,前海合作區三年內投資資金將達3898億元,到2015年前海合作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2020年這里的GDP產值將達到1500億元。
在土地財政模式下,國內新區建設大多依靠儲備土地的升值收益來償還前期基建的巨額投入,然而目前前海管理局實際掌握用地只有7.8平方公里,這部分未出讓用地在剔除水廊道、道路及公共綠地后的凈用地面積僅有3.07平方公里。在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繪制錦繡藍圖,要想讓每平方公里創造出100億元GDP,傳統的賣地財政顯然不可取,那么前海又將如何破除對土地財政的路徑依賴?
6月25日,前海管理局首次公告,將以一次性競價方式,公開掛牌出讓3宗土地的使用權,涉及土地面積約16.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7.36萬平方米。一個月后,卓越置地以近124億拍得兩宗土地,而華潤置地以109億元競得前海第三宗地塊,刷新深圳土地出讓總價、單價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3宗土地的出讓公告中,對競買人設置了較高門檻。其中,兩宗地競買人資產總額和主營業務收入均不低于1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而另一宗地競買人須為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企業,市值不低于400億元港幣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