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海 攝/崔益軍

自古月演過主席之后,所有銀幕上、銀屏上扮演主席的演員們,都給我一種山寨無比的感覺,即便是唐國強也不例外。那些梳著大背頭、明顯割了雙眼皮的家伙,拙劣地操著主席的家鄉話,一身絕不合體的軍服下,強烈地透著一股不自信:他們首先都沒有說服自己就是“主席”,如何能說服我們?
當然,古月也是山寨。只不過,他更符合我們對于那個原型的想象。今天,我們判斷銀幕上出現的又一個“主席”像不像,其實不是和真正的原型相比,而是和古月比。這個人如果距離古月都差好幾條橫馬路,我們怎么會陪他入戲呢。
照片上的領袖群像,攝于22年前。僅從領袖形象的塑造上,《開國大典》是迄今為止最靠譜的一部電影。古月的毛澤東,孫飛虎的蔣介石,黃凱的周恩來,均是特型演員中不可多得的異數——至少在觀影的大多數時間里,他們讓我們相信他們就是那幾個人。照片攝于本市新華醫院的大院內,古月魁梧的身軀占據了照片橫向的五分之三,另五分之二留給了略顯纖弱的“蔣委員長”。從表情看,古月已經完全沉浸在主席的氣場里,而“委員長”明顯有些氣短,仿佛在訕訕地解釋著什么。
兩位背后的一些“領袖們”,在那一瞬間的行狀也頗有趣味:“陳毅”親昵地搭著“劉少奇”的肩膀,兩人的表情有點嚴肅,不知在說些什么。“陳老總”腰間系的皮帶大約是舶來品,上邊粗大的幾個英文字母清晰可見:MIKE。我用PHOTOSHOP放大照片仔細再看了一遍,的確是MIKE,不是NIKE。這兩位的斜后方,兩名我說不上角色是何人的男子面對面,其中一位在仔細端詳另一位的領帶。他們的身后,“周總理”沉靜而帶一點點憂郁地看著這一切,那著名的劍眉微微上揚。表情、氣質,和我想象中的基本一致,只是比真實人物臉頰稍稍胖一點。
我很好奇,22年前這次饒有趣味的觀眾與“領袖”的見面,為何會選在一所醫院里。據拍攝者老崔回憶,那是1989年9月,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國慶獻禮片《開國大典》在全國上映,影片中的主創人員來到上海舉行首映活動。不知為何,首映活動過程中安排了這檔慰問醫患的插曲。這給了老崔良機——當演員們來到新華醫院時,整個醫院都沸騰了,操場上、病房的窗口邊、陽臺上都擠滿了病人和醫護人員。“毛主席來了!”“周總理來了!”“毛主席萬歲!”很多病人和醫護人員都叫了起來。這時,演員們的情緒也都比較興奮。當“領袖”們從大樓臺階走下時,只見走在最前面的古月與孫飛虎連連握手,談笑風生。孫飛虎風趣地對古月說:“你到哪里都受歡迎,而我就不一樣了。”古月也笑著說:“沒辦法,人心所向啊!”這時其他“領導人”也跟隨走下臺階,整個場面氣氛和諧,自然。老崔不失時機按下了快門?!案锩I袖”與“人民公敵”竊竊私語,攜手穿越,這是多么激動人心而又奇幻的場景啊。
古月幾年前因病去世。而作為阿拉上海人的孫飛虎,已經很多年沒有在銀幕上以“委員長”的形象出現。我們最近一次在銀幕上看到的“委員長”扮演者是張國立。張的其他銀幕形象太為人熟悉,這讓我們在觀影時,無論如何說服不了自己:這就是“委座”。游離的形象,加上世間已無古月,安排唐國強和張國立站一塊兒,歷史感沒有,糾結感很多??吹贸鲅輪T很努力,造型化妝也很精心,但像古月和孫飛虎那種淡淡的、看似不費力卻很到位的感覺,卻再也找不到了。
中國和領袖有關的電影,從未在故事上抓住觀眾的心。所以坐在下邊看戲的人,只能把“像與不像”作為一個標準。從這個意義上,古月和孫飛虎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特型演員中,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兩位。哪一天,說故事的能吸引到我了,具體誰扮演誰像不像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到那一天,也許“領袖”們集體出現在我們中間時,再也難以找到22年前那種HIGH到極點的感覺了。也許,那一天,早已不興這種COSPLAY了。

《開國大典》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