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刊出中央黨校教授王金柱文章說,建立和完善科學的黨員退出機制,是新形勢下實現黨員發展和管理科學化的重要一環。要實現黨的堅強有力和永葆先進,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也不是黨員越多越好。數量增長不一定帶來黨整體力量的加強,有時可能適得其反。蘇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說,政黨的力量主要在質量,不在數量,粗放式的發展反倒會使黨內魚龍混雜,喪失戰斗力和先進性。擁有八千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著從粗放發展向質量立黨轉變,面臨著實現科學的瘦身。我們黨目前之所以出現黨員隊伍粗放式發展的狀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沒有形成科學的黨員退出機制。盡管黨章有規定,入黨和退黨都是自由的,并且黨內法規對自行脫黨、退黨、勸退、除名、開除、清除出黨等黨員退出組織的情況和基本程序都有明確的規定。然而,在實踐中,自由入黨沒有問題,但是一提退黨,就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一個黨員退黨往往意味著政治生命的永遠終結,通常是黨員問題很大甚至違法亂紀才涉及退黨。其實,黨員進退,核心問題都是要保持黨員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正常的退黨有積極的作用,也是一個現代政黨健康發展所必須的。健康的黨員退出機制不會影響黨的形象及影響力,黨內需要不斷“納新”,也需要及時“吐故”。
在發展黨員問題上,我們現在的一些理念滯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一些人總認為黨員隊伍的規模是越大越好,人多力量大,黨員多了“人氣旺”。這其實是革命黨的思維模式和傳統觀念。的確,對于革命黨而言,肯定是規模越大越好、人數越多越好,因為處于革命地位的黨手里沒有什么資源,而且黨在很多時候處于秘密和“非法”狀態,入黨有風險,甚至會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如果愿意冒風險入黨,愿意為黨干一些事情,說明他不是為投機而來,不是完全“功利型”的,而是認同黨的事業、認同黨的核心價值理念。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也是革命黨特有的“大浪淘沙”機制,通過外部嚴酷的環境保障了黨員的質量。然而,黨成為執政黨之后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執政后黨直接或者間接控制著權力和資源,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人們可以說是趨之若鶩,如果敞開門讓人進來,現在八千多萬黨員,一年發展到一個億也不難,幾年內把大多數十八歲以上的公民都發展成黨員,也完全能夠辦得到。但是,我們沒法判斷這些黨員能不能靠得住,沒法分辨多少人是純粹奔著權力和資源而來的。必然會有不少人動機不純,在黨內只是一味謀求個人升官發財,變為“落后型”、“衰頹型”、“腐化型”黨員,這將給黨員隊伍的管理和教育帶來極大的難題。大量動機不純的人混進黨員隊伍、大量喪失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黨員充斥黨內,后果將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越大越雜、越大越散、越大越弱。
此外,現在黨員是多了,但又不是各行各業各領域普遍都多,在基層一線,黨員不是多了,而是相對少了。因此,黨員隊伍還有一個結構的問題,現階段黨員不但人數規模過大,而且結構還不合理,是個倒金字塔型的,越到高層,黨員數量越多;越到基層一線,黨員越少。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出現大量的“兩新組織”,黨員力量卻十分薄弱。但是到了各級黨政部門和機關,黨員又遍地都是,占職工人數的比例較高,極個別部門甚至達到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黨員,連怎么定義先鋒模范作用都成問題,已經沒有“先鋒隊”和“大部隊”之分了,沒有黨員和群眾之分了。從現實情況看,高密度的黨員比例并不必然使所有黨員先進性都提高了,而是有可能使黨員意識淡薄了,所以黨員隊伍建設中的結構性問題同樣影響黨員質量和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