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霞 王洪濤/文
(第一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產業安全研究中心;第二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2009年以來,中國周邊地區形勢出現階段性新變化,表現出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點,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尤其是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正在進入歷史性新階段。深入分析并科學研究這些變化背后的動因及其發展趨勢,對于把握中國周邊地區形勢的發展規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周邊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周邊地區形勢新一輪階段性變化中雖然蘊含著諸多積極因素,但主要是負面變化。
(一)中國周邊地區形勢變化中的大國戰略壓力上升。美國推進全球戰略“再平衡”,提出“重返亞太”,調整亞太軍事布局,向西太平洋增派航母戰斗群,在新加坡部署瀕海戰斗艦。密集開展海上軍事演習,整合亞太盟友伙伴,密織亞太安全網絡,插手南海問題,強勢加入東亞峰會。歐洲出臺新版《對東亞外交安全政策綱要》,加大對亞太國家外交投入,密切經濟安全聯系,積極參加香格里拉對話,介入亞太事務。俄羅斯把加大對亞洲投入作為其復興大國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重新裝備太平洋艦隊,加大與印度、越南等國的軍事合作力度,探討重新租用金蘭灣的可能,并與美同時加入東亞峰會,力圖提升對亞太事務的影響力,高調整合前獨聯體國家,致力于打造歐亞同盟。日本推出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將防衛重點方向從北方轉移到西南方向,增加海上裝備購置力度,將修改憲法提上議事日程,圖謀沖破和平憲法限制,成為“正常大國”。澳大利亞承接美國以輪換方式增加的駐軍,努力參與亞洲經濟合作,積極影響亞太安全局勢。全球主要大國或大國集團加快聚集亞洲,使得中國周邊地區戰略壓力持續增強。
(二)中國周邊地區矛盾或爭端時有呈現并趨緊。首先,東北亞局勢持續緊張。朝韓兩國在陸上、海上接連對峙。“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射星”、“核試”等突發事件頻頻出現,美韓接連舉行大規模陸海空軍事演習,美日韓加緊構建三邊軍事合作框架。朝鮮改善與美國安全關系的意圖,與奧巴馬加緊對朝鮮新領導人以壓促變的政策之間激烈碰撞。當前半島形勢處于新的關鍵節點。朝鮮接連釋放與韓國、美國對話的積極意愿,但美國仍堅持對會談設定前提條件,各方分歧并未改變,重返六方會談仍然需要艱苦細致的斡旋協調。朝鮮半島問題將繼續作為中國周邊最切身、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而存在。其次,海上爭端此起彼伏,呈現“多發、群發、齊發”之勢。由日本政府實施所謂釣魚島“國有化”而挑起了釣魚島問題,中日間展開的外交博弈綿延至今。南海島嶼爭端此起彼伏。菲律賓在黃巖島挑起與中方公務艦艇的對峙,近期還挑起“仁愛礁”事件,向國際社會渲染“中國威脅”。越南出臺《海洋法》,使越中領土領海矛盾再度激化。第三,與鄰國陸上領土爭端不時浮現。如印度與中方一度展開“帳篷對峙”事件等。

2013年4月18日,美國海軍“自由”號瀕海戰斗艦抵達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開始在東南亞地區的部署計劃。美國海軍在一份公告中說,這是“自由”號首次在海外部署。
(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摩擦有所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對亞洲經濟的沖擊不可避免,亞洲經濟雖仍保持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但壓力不斷上升。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在亞洲的處境更為困難。中俄經貿合作低位徘徊,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步履維艱,中國在緬甸的密松水電站項目擱淺,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以國家安全等理由抵制中國礦業和電信等行業投資,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的政治矛盾影響經濟合作深化。美國在亞太地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企圖以更高標準規制亞太經濟合作,強化其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權,孤立中國經濟發展進程,沖擊了包括中國與東盟等國“10+1”、“10+3”合作在內的亞洲地區蓬勃發展的經濟合作,嚴重阻礙了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
(四)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負面輿論趨于增多。周邊輿論和所謂的“國際主流輿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和平發展極大地惠及周邊各國,帶動了整個亞洲的發展繁榮。但周邊各國出于制衡大國的考慮,同時受美西方抹黑中國輿論宣傳的影響,對華態度和輿論表現不一。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公開呼吁,南海周邊國家要警惕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日益進取的態勢。日本遍訪世界尋求外交支持,縱容、煽動國內“恐華”、“仇華”情緒。越南國內多次出現反華游行。面對中國資本的進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國內輿論頻現反對聲浪。
(一)全球化深入發展所導致的實力對比變化是基礎性因素。中國與周邊國家抓住全球化機遇,實現快速發展。中國作為本輪發展浪潮中的領頭羊,保持了30多年的持續快速崛起,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以中、俄、印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導致亞洲地區在國際地緣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吸引全球大國更多關注和介入,其影響不但體現在亞洲形勢變化上,而且體現在國際體系演變上。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并日益從量變接近質變,其政治意義逐步超越經濟意義,成為推動國際體系演變的根本動力。
隨著亞洲整體實力的增強,亞洲事務具有更強的全球意義,各大國基于全球戰略考慮,加大對亞洲的介入。俄羅斯參與東亞峰會,與越南討論再用金蘭灣;歐洲參與東亞事務力度上升;印度參與南海問題;日澳印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全球范圍內的大國博弈因素在中國周邊得到體現,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形勢的重要變量。各全球大國甚至地區大國都試圖打造以本國為核心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強各地緣經濟板塊之間的競爭,爭奪世界經濟主導權。如美在鞏固北美經濟板塊的基礎上,在歐洲推動TTIP,在亞太推動TPP,力求打造“一體兩翼,環抱世界”的全球經濟合作格局。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歐洲產生更大離心力,同時還可以防止亞洲新興大國在經濟上排斥美國。美國力推的TPP在客觀上與東亞地區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東盟“10+1”、“10+3”等合作形成明顯的惡意競爭。俄羅斯力圖整合前獨聯體國家,打造“歐亞聯盟”。中國實力不斷增強,實力分布日趨均衡,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將實現“階段性質變”。由此,中美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明顯,中國周邊地區成為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擠壓地帶”,集中體現國際格局上的“單極”與“多極”之爭,戰略上的“陸權”與“海權”之爭,一體化上的“泛亞”與“跨太”之爭,文明上的“東方”與“西方”之爭。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與周邊關系將成為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晴雨表”,中國周邊地區將成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最迫切的地區。
(二)亞洲國家利益取向多元,政治訴求各異。周邊大國的戰略雄心高漲,日本力求成為“正常國家”,印度尼西亞欲成為東盟領導者,澳大利亞要發揮亞太區域樞紐作用,印度要當南亞霸主,把印度洋變成印度之洋,等等。周邊中小國則各有盤算,力求防止任何大國主宰地區事務。與此同時,各國內政與外交的關聯度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擋,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不可避免,亞洲將有更多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其發展將更多依賴對國際國內資源的充分利用。信息化不但是全球化和區域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其本身也對亞洲的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各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網絡的廣泛應用,以及新媒體等新式傳播手段,使得外交與內政的界限日漸模糊。“民眾、民意、民生”三民問題對各國外交的影響不斷增強,其結果就是各國內外事務的聯動性進一步增強。一國國內民眾對提升國家地位的心理躁動,與國外勢力有意識地引導煽動相互激蕩,導致周邊部分國家對中國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出臺的政策與域外大國遏制中國的圖謀不約而同,對中國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隨著周邊國家實力的不斷提升,其心理躁動和政策波動還將持續較長時期。只要在周邊還不存在擁有絕對主導能力的大國,周邊國家就會一直利用大國的分歧,通過以大國制衡大國的戰略擴大自身影響力并謀取私利。
(三)周邊熱點問題將長期存在,但熱度會根據各國政策波動。周邊熱點問題成為中國與周邊部分國家齟齬的客觀存在,也是大國插手中國周邊事務的“抓手”,成為實現中國夢進程中揮之不去的“陰霾”。各熱點問題多是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因素的結合,其形成有歷史原因,其解決也難一蹴而就。如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方出于迎合國內右傾傾向,滿足國內政治需求的需要,短期內難以讓步,爭端將長期存在。在南海島嶼爭端問題上,各聲索國不會輕易放棄“國際化”這一與中國談判的籌碼,外部力量也不會放棄“國際化”作為介入亞洲事務的抓手,島嶼爭端將呈現長期化、國際化、復雜化的趨勢。在朝核問題上,相關各方均有各自打算,但最終朝美兩國的選擇才是關鍵。中國雖然主張和平解決爭端,也能勸和促談,但熱點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各方相向而行。因此,當前徹底解決各熱點問題的條件并不充分,而擱置、管控熱點問題,逐步推進解決,使之不影響中國和平發展大局,則是現實選擇。
(四)國際機制調整的力量欠缺,但將進一步完善。當前問題多發的原因與亞洲地區經濟多邊機制建設較為成熟、安全多邊機制建設滯后有很大關系。在和平環境下,調和日益尖銳的各種矛盾,包容引發國際體系演變的各種動力,需要更加靈活、包容、有力的國際和地區機制。尤其是反恐、海盜、跨國犯罪、環保、救災等跨國性問題仍將影響中國周邊形勢,并呼喚更大范圍的機制性構建。未來隨著周邊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意愿增強,地區國際機制的構建將逐步覆蓋更多領域,對管控各國過激行為,避免形成更大的矛盾沖突發揮更大作用。
周邊地區是中國不可選擇的地緣環境,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地區依托,也是中國最能發揮影響力的地區。運籌和團結周邊國家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方式。
(一)堅定不移專注自身發展。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階段性負面變化有其必然性,這是每個崛起大國在與周邊國家關系互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這種階段性負面變化因崛起大國的實力上升至特定階段而出現,也必然會因為崛起大國實力上升超過一定階段而化解。中國與周邊國家實力對比就是這個階段的重要標志。未來中國和平發展的機遇期將更多依靠中國自身實力去爭取和維護。因此,處理周邊國際事務的首要源頭來自于中國自身而非運籌國際力量。中國應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指引下,貫徹落實好十八大精神,推動實現好“十二五”規劃,不斷提升中國自身實力和國際地位。

(二)加強中國與周邊的經濟合作。地緣經濟影響力是中國外交在周邊最為突出的實力,要從發揮整個地區經濟潛力,促進亞洲共同發展的角度,而不僅僅是從簡單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設計好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進程,切實增強中國影響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實現亞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構建以中國為核心的地區大發展架構,擴大中國對周邊發展的掌控力和影響力。
首先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這是實現亞洲地區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中國便于輸出的優勢產業,其連帶經濟、政治乃至戰略效益要遠遠大于承建互聯互通項目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長遠,以政府援助、優惠貸款、民間融資、資源抵押等各種方式大力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推動相關國家采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標準規則,為便利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要精心設計大項目,打造龍頭產業、核心企業。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必須發揮整體潛力,形成國際競爭力,實現整體效益,而不能簡單地疊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發揮各國比較優勢,聚攏亞洲地區能源、資源、資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夠體現亞洲優勢和競爭力的、以核心企業帶動的龍頭產業,實現亞洲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三,要加大對周邊的援助力度。對周邊中小國家,要從戰略高度進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漁,把經濟援助與對象國的發展意愿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以有限的經濟援助調動對象國發展積極性,撬動周邊共同發展。
(三)處理好中國與大國在周邊的互動,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美國、歐洲等所謂的域外大國實際上也深度參與中國周邊事務,與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一樣是中國周邊關系中的重要大國。處理好與大國在中國周邊的關系,是運籌周邊國家關系中的重要一環。要依托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動各大國在周邊與中國形成良性互動,尤其是推動中美在亞太形成良性互動,推動與各大國構建以尊重為前提,以合作為途徑,以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大國關系。
(四)構建周邊立體式外交格局。各國內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傳統政府外交已經不足以實現日益復雜多樣的外交目標。深化國家、政黨、社會、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加深各國人民相互理解,拉緊彼此心理距離,化解相互誤解疑慮,營造友好合作氣氛的重要環節。因此中國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領,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構建政府外交、政黨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等優勢互補、有效配合的多層次對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發揮政黨外交面向周邊各國政黨及其黨員,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交往的特點,密切中國共產黨與周邊國家政黨在戰略政策制定、政黨優勢發揮、進行黨的建設、加強社會管理等治國理政經驗方面的交流互鑒,服務于國家政策戰略制定和國家總體外交。
(五)推進周邊機制建設。周邊地區機制性“安全閥”缺失是中國周邊形勢階段性惡化的重要原因。隨著亞洲各國關系日益密切,各種矛盾和摩擦將同步上升,并將長期存在下去。而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周邊各國對中國期望也在上升,期待中國提供更多地區性公共產品。中國應該下大氣力推進周邊經濟合作機制建設。與此同時,推動完善現有的次區域聯合巡邏等機制,探索周邊安全機制建設新途徑,補齊地區機制安全短板,減少戰略誤判,管控并適時解決矛盾和爭端,敢于、樂于并善于提供安全類公共產品,樹立中國在周邊安全領域內負責任大國形象,影響地區安全合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