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怡然/文
2013年以來,隨著中歐經貿爭端不斷,尤其是歐盟對中國出口歐洲的太陽能電池板開征懲罰性關稅,以及對中國移動電信設備廠商華為和中興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擔憂。同時,中歐戰略伙伴關系自建立以來一直未能取得實際進展。本文將就中歐關系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提出粗淺看法。
由于經濟長期低迷不振,增長乏力,同時也有歐盟“東擴效應”,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前貿易保護主義就已在一些歐洲國家抬頭。歐盟成員國相互之間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曾一度令歐盟委員會擔心威脅到歐盟單一市場根基。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特別是之后發生的歐債危機對歐洲經濟產生了嚴重打擊。嚴峻的經濟形勢特別是不斷上升的失業大軍,進一步增大了歐洲一些民眾和輿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也隨之增大。一些歐洲學者認為,“如果歐債危機的社會影響擴大,導致更多的政治不穩定,不僅在希臘或西班牙,而且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國,中國極易成為民粹主義政客的經濟替罪羊。一旦這股政治勢力坐大占據更多議席,將會推動歐盟采取更加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除經濟形勢不佳外,對華貿易逆差也是許多歐洲國家主張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考慮。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2010年12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除丹麥、英國及為數不多的對華貿易逆差較小的國家之外,歐盟其他國家均主張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或短期利己的機會主義策略。此外,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歐經濟之間的互補性有所減弱、競爭性上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如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費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所指出的,歐盟一些夕陽產業缺乏競爭力,一邊虧損經營,一邊向歐盟領導人施壓要求得到保護。在他看來,“威脅也好,貿易防御措施也罷,這都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歐洲在開放市場、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過程中,經濟改革力度不夠”。
隨著歐洲消費需求減弱,加上貿易保護措施,歐債危機以來中國對歐出口已明顯下降。2012年,中歐貿易額由上一年的5678億美元降到5460億美元,中國對歐出口下滑6.5%。歐盟長期作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也被美國取而代之。但盡管如此,歐盟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也繼續保持著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鑒于經貿關系一直在中歐關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持續不斷的經貿緊張局面對中歐關系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中歐雙方均應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并加以積極應對。
首先,中歐應形成危機管控機制。這一機制需包括相互進出口產品的跟蹤預警、雙邊談判管道的暢通等方面。2005年中歐紡織品爭端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雙方發生的首次最為嚴重的貿易沖突。在經歷了激烈的爭執之后雙方均做了妥協,但并未建立起處理此類沖突的制度。以涉及商品的價值計算(2011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對歐貿易出口額超過200億歐元),目前光伏案是中歐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貿易爭端。作為回應,中方宣布將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葡萄酒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歐清楚“貿易戰”無贏家。近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2013年6月4日歐方宣布征收11%的臨時性反傾銷關稅后,雙方明顯加大了談判力度,積極推動通過妥協達成協議。光伏案的起伏發展曾吸引了中歐各界廣泛的關注,目前雙方雖已順利解決分歧,但以整個中歐貿易的情況來看,中歐建立貿易危機管控機制不能再拖了。同時,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機制也亟需恢復和加強。
其次,從根本上來說,不論是遏制歐洲貿易保護主義,還是積極應對競爭性上升,中國一定要抓住國內發展新階段所帶來的機遇,與歐洲共同打造經貿合作“升級版”。歐洲對于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的意愿在歐債危機發生以來可以說與日俱增。雖然對華保護主義上升,但同時所有國家均把增大對華出口視為其走出經濟困境、恢復增長的重要途徑。“升級版”的中歐經貿合作應力爭體現兩大特征:一則擴大互補領域,二則減少貿易失衡。目前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的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新四化”(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既有利于擴大中國市場,也為中歐開展新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如在中國城鎮化、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發展新能源等方面,中歐應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互補互利合作關系。與“新四化”緊密相關的是,中國新政府對發展服務業的高度重視。用李克強總理的話來說,發展服務業“既是當前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李克強特別指出,中國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探索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毫無疑問,中國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對歐投資的穩步增長,對解決當前中歐貿易逆差問題將產生積極影響。

2013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但雙方普遍感到目前中歐戰略合作水平與當初所希望的差距很大。例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喬納森·霍爾斯拉赫博士在2009年4月8日發表的題為《難以捉摸的軸心:評估歐盟——中國戰略伙伴關系》的報告中,對中歐戰略伙伴關系自2003年提出以來的發展情況作了詳細分析,并得出結論:由于雙方未能確定共同利益所在,合作重點仍然集中在商業貿易方面,同時又沒有確定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國家相比意義何在,中歐并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戰略伙伴關系。在其看來,這種“戰略上的真空導致中歐伙伴關系容易遭受挫折”。鑒于此,他認為,歐盟的任務是制定更加現實的對華政策,運用一切權力強迫成員國明確其利益并逐漸以戰略眼光整合這些利益。
最近,英國中國問題專家、現為悉尼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的克里·布朗撰文指出,自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羅馬諾·普羅迪2003年開啟了雙邊關系的“新時代”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他認為,盡管雙方的戰略伙伴關系依然存在,“但一些美好的預期已不復存在”。“雙方都在根據1985年奠定的法律基礎行事,但當時的相關規定都是圍繞作為經濟合作伙伴進行互動而做出的。如今,他們之間的對話涉及了一切問題”。在他看來,當前中歐關系出現的“貿易‘消化不良’和身體虛弱”,是“缺乏大量、均衡的政治對話”所致的。

歐盟多數國家反對制裁中國光伏。圖為5月29日,在江蘇省贛榆縣經濟開發區一家能源公司,工人在檢驗出口歐洲的太陽能光伏產品。
布朗指出了問題的部分原因。導致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缺乏進展的原因事實上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歐洲對中國堅持意識形態偏見,嚴重影響了雙方政治互信的建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國與國關系時主要依據國家利益,而不再以意識形態畫線。但歐美等國在其對華政策中并沒有放棄西方價值觀。歐洲國家領導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在對外關系中,經濟利益和價值觀缺一不可,并居于同等重要地位。歐債危機發生以來,歐洲對華政策的務實性普遍有所增大,但雙方在人權、民主等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存在。其次,如同布朗所說,中歐相互政治對話和交流不能夠滿足雙方關系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雙方領導人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并在現有年度峰會的基礎上增加了雙邊以及多邊層面的定期戰略對話。中歐與歐盟以及部分成員國還建立了高級別人文對話機制。第三,鑒于很多歐洲國家同時又是北約成員國,其對華關系容易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如,2005年歐盟各國已基本在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問題上達成共識,但由于美國的施壓,最終未能取得進展。
由此可見,自2003年以來中歐雖認識到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性,但卻一直沒有找到落實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鑒于中歐建立互信阻力很大,中歐雙方需要尋求一個共同戰略,以減少彼此的疑慮;進而通過合作,逐步提高相互信任程度。全球治理將可能成為未來中歐拓寬共同利益和深化合作的重要目標。全球治理涉及很多方面:金融治理、經濟治理、氣候治理、安全治理等。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新興國家和傳統發達國家包括中歐之間的合作,對于未來全球治理至關重要。中歐目前都分別忙于應對內部挑戰,且雙方對于全球治理的理解和認知也有較大差異,但雙方合作的有利條件也是明顯的。首先,中歐均承認多極化的世界需要多邊主義。其次,隨著中國和世界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中國的世界責任意識正在加強。而歐盟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歐債危機對歐洲在國際多邊體系中的影響力產生了消極影響,從而增大了歐盟與新興國家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的意愿。
盡管當前中歐關系面臨不少挑戰,但一些媒體和學界的悲觀情緒不可取。毫無疑問,陷入各種問題的歐洲會更加難以打交道。事實也正是這樣。但同時出現了另外一個變化,即歐洲發展對華關系的熱情和積極性比以往更大了。所以也可以說中歐關系正面臨著新的機遇。總之,中歐與中美一樣,都存在著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問題,都需要雙方積極應對競爭問題,通過開拓和深化合作來擴大共同利益。
[1] 透視歐債危機下的中歐關系[N].人民日報,[2012-11-28].
[2] 漢斯·京特·希爾佩特.中國對全球經濟的挑戰.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網站.
[3] 透視歐債危機下的中歐關系[N].人民日報,[2012-11-28].
[4] 李克強.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中廣網北京,[2013-5-29].
[5] 喬納森·霍爾斯拉赫.難以捉摸的軸心:評估歐盟—中國戰略伙伴關系.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網站,[2009-4-8].
[6] 克里·布朗.中國為何反感.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2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