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龔正
要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做好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始終堅持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注重投資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推動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抓好擴大有效投資工作,也就等于抓住了發展工作的牛鼻子。當前重中之重的改革任務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著力處理好敢于擔當、敢于改革創新和責任豁免的關系,處理好最優方案、次優方案和一般方案的關系,處理好牽頭負責、參與推進和加強協調配合的關系,處理好監督檢查、服務指導與發揮基層創造性的關系
當前,要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做好發展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動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抓好擴大有效投資工作,也就等于抓住了發展工作的牛鼻子。
首先,要繼續毫不動搖地做好擴大有效投資工作。從投資作用看,有效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依然較強。在出口不確定、消費比較平穩的情況下,經濟增長要實現8%的目標仍然要靠有效投資。一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1-5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6778.4億元,同比增長21.9%。從投資結構來看,1-5月,全省工業投資增長21.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0%,扣除房地產的三產投資增長28.7%,同比分別提高4.8、1.3和7.1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增長36.9%,同比大幅提高23.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20%,占全省投資62.6%。從投資效果省際間比較來看,據測算,去年浙江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系數、固定資產投資消費系數分別為0.150、0.017和0.094,與廣東(0.224、0.037和 0.126)、江蘇(0.156、0.022和 0.075)有一定差距。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省通過狠抓有效投資,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進一步加強,投資產業結構、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有效投資已成為我省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主引擎;同時,也要看到我省投資對GDP、財政收入和消費的拉動作用與其他沿海發達省比還有差距,這也意味著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和潛力。因此,我們要更加堅定抓有效投資的信心和決心,以更大的力度、更優的舉措爭取更好的績效。
其次,擴大有效投資要始終堅持投資總量、結構和效益的統一。擴大有效投資既要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和增速,更要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堅持不搞重復建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注重投資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重點是要實施好省里已下發的擴大有效投資“411”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著力抓好“四大萬億工程”。一是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擴大有效投資,結合推進“四大國家戰略舉措”,在產業鏈長、產業帶動性強、產業導向明顯的重點領域,著力引進一批標桿性產業項目,謀劃實施一批產業鏈延伸項目,協調推進一批高端產業項目落地建設。二是圍繞基礎設施完善擴大有效投資,按照科學布局、強化主干、疏通節點、系統成網的要求,加快建成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大通信“四張網”。三是圍繞統籌城鄉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是實施一批城市市政設施以及小城市和中心鎮、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力求取得百姓得實惠、企業得市場、發展得空間、政府得民心的良好效果。四是圍繞公共服務提升擴大有效投資,按照滿足群眾基本生活、基本發展、基本環境、基本安全四大需求的要求,著力在醫療衛生、公共文化、保障性住房、生態環境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第三,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要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在投資主體上,充分挖掘民資、央企的投資潛力。要全面落實國家促進民間投資42項實施細則和省里的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加快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間投資招商推進重大項目,大力吸引浙商回歸創業。同時,要深化與央企的對接合作。對于已簽約的央企合作項目,要切實抓好責任落實。二是在投資方向上,加大對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引導力度。我省投資結構中,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投資比重偏低。要充分發揮財政補貼、稅費優惠、土地使用等政策杠桿作用,積極引導各類資金投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對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產業,尤其要搶先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三是在投資載體上,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和產業集聚區的平臺功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作為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省的戰略性投資平臺,要充分利用好。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和各類開發區要嚴格產業準入,注重錯位發展,著力引進大項目、發展大產業,切實提高投資項目層次和水平。四是在投資機制上,要充分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采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引導投資行為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看不見的手要和政府“有形之手”有效銜接,政府“有形之手”要減少對微觀投資行為的干預,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改革是發展的最大“紅利”。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對深化改革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對深化體制改革工作也高度重視。省政府印發的2013年全省體制改革要點,提出了六方面繼續深化的改革和七項重點突破的改革。在這13項改革任務中,重中之重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涉及市場、政府、社會三方,事關全局、又事關長遠,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改革突破口。關于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調三點:
第一,浙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自2012年8月籌備啟動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以來,我省提出要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省份。在全省各地、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新一輪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經梳理,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將由原來的706項擬公告執行609項,全省行政許可事項將由原來的1617項擬公告執行1436項;省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保留143項,取消232項,下放32項,分別占總數的35%、57%和8%,省級以下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還在審核過程中,原則是能減則減、能放則放。在提高審批效率方面,省政府辦公廳還印發了《政府投資項目省級聯合審批實施辦法》,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由200多天縮短至60天;便捷高效的企業投資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開發區園區化零為整的前置審批試點方案也已制訂。我省在紹興縣實施了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試點,若扣除土地招拍掛和公示時間,審批時間將會從300天左右減少到35天,這個力度是很大的。另外,義烏商事登記的審批改革制度也將出臺。

第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雖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企業和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當前有以下6個問題要重點解決:一是邊清邊亂、邊改邊增,2008年非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后,不到5年又增了300多項,加在一起實際上還有560多項。二是明放實不放,有的地方反映,有些已下放的權限并不是地方所需要的,而地方最需要的則沒放,這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三是審批權限有的部門放,有的部門沒有放,特別是一些前置條件,部門下放不平衡,企業和群眾辦事還是比較難。四是一些地方難以承接下放的權限,如開發區作為派出機構,在人員編制、機構設置等方面與下放的權限不相適應,導致執法真空、權責脫節。五是審批中介服務機構壟斷色彩濃、服務時間長、收費標準高、責任不承擔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六是合法性問題可能會增多,如一些行政服務中心為提高審批速度,采取先辦理后審核的方式,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省開展,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的深化工作。
第三,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處理好四大關系。改革的過程就是利益調整的過程,處理得好、方法對路,改革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則有可能寸步難行。因此,在改革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正確處理好四大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敢于擔當、敢于改革創新和責任豁免的關系。當前改革正在進入深化期和攻堅期,改革的責任和風險都越來越大。對此,除了建立正面激勵機制以鼓勵干部群眾敢于擔當、敢于改革創新外,建立責任豁免機制以消除改革后顧之憂同樣重要。最近,上海市擬制定出臺《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其中有一條規定是:本市保障改革創新,寬容失敗。改革創新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關單位和個人依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決策、實施,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上海的這一做法值得借鑒,我們下一步深化改革也要依法保障改革創新、寬容失敗。
二是要處理好最優方案、次優方案和一般方案的關系。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所設計的是最優方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則要分階段、分類別推進,不斷創造條件逐步實施。現在一講改革往往是這也不具備條件,那也有一定障礙。一項改革要不要實施,不能光看最優方案,而是看是不是朝著最優的方向前進了一步。只要朝前走了一步,朝著最優方案前進了一步,我們就要去推動。這就是標準,否則改革永遠不可能有突破。
三是要處理好牽頭負責、參與推進和加強協調配合的關系。每一項改革都需要有一個牽頭部門,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牽頭部門就是各級發改委。作為牽頭部門要有全局觀念、大局意識,要敢于協調、善于協調,要做好“分工”、也要做好“督工”,當好“主角”。參與和配合部門也要積極配合、抓好落實,做好“配角”。無論誰牽頭、誰推進、誰配合,互相之間都要通力合作,強化改革工作的組織保障。
四是要處理好監督檢查、服務指導與發揮基層創造性的關系。現階段的改革,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關鍵還是要簡政放權。怎么放?首先,要做到權力和責任一起放,要調動基層積極性,但也要使基層承擔相應責任。其次,省級部門放權不能一放了之,要加強指導、優化服務。再次,還要加強督查,對承接不了、落實不好的下放權限,可適時收回。最后,要及時總結各市縣做好下放審批事項管理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進一步發揮基層積極性和創造力。實際上,這和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要求轉變工作作風,就是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