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建榮劉信段姍賈玉平
數據分析顯示,近10年浙江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主要創新指標邁入全國前列、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但近年來出現科技進步增速減緩、企業研發實力與創新模式跟不上形勢的征兆。在新的起點上,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走出浙江特色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新路子
21世紀頭十年,浙江省圍繞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事業取得大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全省自主創新大會以來,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科技資源加速集聚,創新產出明顯提高,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進一步增強,推動經濟社會的創新驅動發展。但近年來出現科技進步增速減緩、企業研發實力與創新模式跟不上形勢的征兆。本文試從主要數據的變化,研判全省科技發展形勢的變化及面臨的挑戰。
大量數據分析顯示,經過10年的發展,浙江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并呈現出三大新變化。
區域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企業創新能力居第二位。根據省統計局等部門發布的《浙江省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統計監測報告》顯示,2010年浙江自主創新能力指數較2005年提高了84.53%。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浙江區域創新能力由2000年的全國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其中企業創新能力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中國科學院交叉科學中心唐山科學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0年浙江GDP質量水平列全國第3位(省區第1位),區域創新發展指數列第6位(省區第3位)。
科技創新投入躍進全國前列,從事研發的人員居第三位。科技創新隊伍快速壯大。全社會科技活動人員由2000年的18.32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50.03萬人,在全國的排名由第11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從事R&D的人員由2000年的2.50萬人年增加到2010年的22.35萬人年,全國排名由2000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科技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全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由2000年的13.9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40億元,十年增長近8倍;帶動全社會R&D經費支出由2000年的33.3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94.23億元,十年增長13.8倍;在全國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研發經費強度超越全國平均水平。R&D經費支出相當于GDP的比重,由2000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在2006年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9%);2010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0.02個百分點,達到1.78%。
科技創新產出跨入全國前列,發明專利授權量居第五。2000—2010年,全省專利申請量由10316件增加到120742件,全國排名由第4位升至第3位;專利授權量由7495件增加到114643件,全國排名基本保持在第2、3位。發明專利申請量由2000年的859件增加到2010年的18027件,全國排名由第7位升至第5位;發明專利授權量由2000年的184件增至2010年的6410件,全國排名由第13位升至第5位。“十五”期間,浙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成果56項,“十一五”期間增至122項,獲獎數量增加1.18倍。在國家科技獎勵總數每年略增的情況下,浙江獲獎數翻番,表明科技研發與創新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企業日益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活躍程度全國居前。全省開展R&D活動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數由661家擴大到2096家,全國排名由第5位提升到第2位;設立的研發機構數量由442家增加到2733家,由全國第5位升至首位。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由73%提高到82%;大中型企業R&D經費由13.50億元增加到272.34億元,在全國位次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大中型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由2000年的0.4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02個百分點)提高到2010年的1.0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11個百分點),由全國第24位上升到第7位(圖1)。企業研發人員加速集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占全社會R&D人員的比重由56%提高到83%;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員由0.69萬人年增加到11.70萬人年,由全國第19位上升到第3位。
科技創新型企業大批涌現。2000年,全省只有602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到2010年已有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580家,居全國第4位;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256家,其中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35家,居全國前列;并涌現出萬向、吉利、阿里巴巴、海正、中控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在國內外同行中頗具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
高校、院所創新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校研發人員數從2000年的全國第12位提高至2010年的第5位,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從全國第8位升至第6位。2010年,浙江高校專利申請數居全國第3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居第4位;有效發明專利數居第3位,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居全國第4位。科研院所研發效率居前。2010年,浙江研發機構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支出居全國第9位,而人均發表科技論文和出版專著均居全國第5位,人均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1位,其中人均發明專利申請居全國第4位,人均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居全國第3位。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到2010年,全省建立由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牽頭,高校、院所參與的15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重大創新平臺57個,其中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7個、行業創新平臺26個、區域創新服務平臺24個,整合創新服務場地106萬平方米,累計為企業提供測試、檢驗等服務約135萬次,服務收入近8.5億元,成為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有效載體。

圖1 2000—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業開展R&D活動、設立研發機構情況

圖2 近幾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總體情況
創新服務體系漸趨完善。區域創新服務能力大幅提升。2000年啟動建設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至2010年,共建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124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中心12家,覆蓋11個設區市、57個縣(市、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初具規模。截至2010年底,全省投入運行的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00多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9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53家;總孵化面積31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673家,累計畢業企業1840家。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功能顯著增強。2010年全省技術合同認定成交額60.35億元,比2000年增長118%;2002年在全國率先創辦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到2010年,已形成11個市級市場、94個縣(市、區)分市場和29個專業市場的規模,累計簽約成交項目21945項,技術合同金額200億元。
市縣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根據中國社科院《2011年中國城市創新報告》,浙江9個設區市進入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22個縣級市進入縣級城市創新能力百強,僅次于江蘇(23)、山東(23),列全國第3位。全省有74個市、縣(市、區)通過了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其中38個縣(市、區)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8個地級市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浙江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10.3∶53.3∶36.4轉變為2010年的4.9∶51.6∶43.5,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第三產業呈穩步上升態勢。第三產業中科技服務業蓬勃發展,2010年全省科技服務機構1.4萬家,從業人員超過21萬人,分別比2005年增長47.4%和96.4%;增加值從2004年的95億元增至2010年的235億元,年均增幅達16.3%,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科技研發與服務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逐步壯大。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1668億元,較2005年增長了162.14%,年均增長21.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0%,較2005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圖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達147.35億美元,較2005年提高了144.76%。高技術產業產值由2000年的522.6億元增至2010年的3413.3億元,增長了5.5倍;高技術產業出口交貨值由120.9億元增至1290.0億元,增長了9.7倍。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17.82%提高到2010年的24.00%,全國位次由第8位升至第5位。
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2000—2010年,全省工業勞動生產率由48268元/人升至121239元/人,農業勞動生產率由6513元/人增至21685元/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4254元提高到11303元,穩居全國第3位。2010年全省萬元GDP能耗降至0.72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在國內保持領先。“十一五”期間,全省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0%,能源利用效率累計提高約4.3個百分點,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污染指標排放削減率分別為18.15%和21.16%,均超額完成國家要求削減15%的減排目標。
結合10年來國內外經濟科技形勢發展的變化,當前浙江的科技進步與創新也面臨著三大嚴峻挑戰。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后,國內各省市區紛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步伐。相比之下,浙江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提升卻出現了由快變慢的態勢,形成“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嚴峻挑戰。10年中,前5年浙江研發經費年均增長達34.84%,后五年降至24.79%。研發經費占全國比重在2007年升至7.59%后,2008年開始下降,到2011年已降至6.88%;造成落后于浙江的山東、廣東(2000年研發投入強度低于浙江0.35和0.24個百分點)已分別超過浙江0.01和0.11個百分點(圖3)。另據《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十一五”初期浙江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8個百分點,到2008年變成低于全國水平0.57個百分點,之后差距進一步拉大,到2010年已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86個百分點,增速退至全國第26位。浙江科技進步綜合水平指數也從全國第7位降至第8位。研發機構及人員在迅速增加,而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在減小、增速在減緩,表明浙江科技進步與創新水平提升遇到了瓶頸制約。

圖3:部分地區R&D經費在全國份額比較
突出表現在:企業的研發實力并不強,研發投入強度仍處較低水平。2011年,平均每個大中型企業R&D經費支出616.16萬元,列全國第20位,擁有R&D人員31.28人,列全國第21位。平均每個企業研發機構人員僅34人,低于全國平均值58人;擁有的儀器設備原價453萬元,低于全國平均值968萬元。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1.04%,列全國第7位,低于江蘇的1.06%、廣東的1.15%、山東的1.08%。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國家調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口徑后,浙江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只有0.98%,這樣的研發實力和創新投入力度與當前的技術創新形勢和轉型升級要求相差甚遠。
技術創新模式漸與科技發展趨勢相悖。開放創新和協同創新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創新的主流,但浙江大部分企業仍在延續重買先進設備、輕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重獨家研發、輕合作研發的創新模式,突出體現在企業用于委托外單位開發、購買和引進消化國內外技術的經費增長不快,徘徊在10多億元和20多億元的水平。“十五”時期,規模以上企業委托外單位開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25.3%,“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降到8.2%;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僅16.94億元,遠低于江蘇、上海、廣東、福建、山東,甚至重慶;消化吸收經費支出低于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福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低于上海、江蘇、山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購買國內技術經費之和僅相當于技術改造經費的15%。這種漸趨封閉、不注重先進技術引進的創新傾向必將導致企業的技術研發難以擺脫原有技術的束縛,影響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十年來,雖然浙江為經濟轉型升級作了很大努力,但受傳統發展理念、產業層次相對較低、技術研發及儲備不足等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不大。突出表現在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徘徊不前。2000-2010年,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7.91%降至6.64%,遠沒有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導力量;承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新園區發展緩慢、規模小、層次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多年,到2012年底,仍只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4家國家級高新區,而廣東、江蘇、山東省則分別有9家、10家、8家;且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批復的面積共計僅37平方公里,不及廣東、江蘇等省市一個開發區的規模,更不如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科技園區和武漢國家高新區;同時大部分高新技術開發(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及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比均不到50%。

表1 部分地區2011年技術引進情況 單位:萬元

表2 近年來浙江高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變化情況 單位:億元、%
傳統產業占主導格局仍未改變。經10年的發展,全省工業總產值居前的6大行業,依然是紡織、電氣機械、通用機械、交通運輸工具、化工和金屬制品,電子設備還從“十五”時的第6位退至第7位。傳統產業經濟效益呈不斷下滑態勢。“十五”前期浙江7項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考核指標常居國內第3位,“十一五”時期出現下滑,并已落到較后位置。如2010年紡織業、皮革業主營業務的利潤率僅4.9%,化纖行業為6.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9.2%。
面對當前浙江科技創新中出現的3個新變化和3大嚴峻挑戰,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轉變原有發展思路,在新的起點上,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大膽探索創新,走出浙江特色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新路子。
理論和實踐證明,在經濟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科技由跟隨、追趕向趕超、領跑轉變的過程中,必須摒棄原有的增長機制和推進科技創新的方式,轉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的軌道上來,真正在思想上、行動上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引擎,把人力資本投入作為創新投入的重要內容。推進這個轉變,首先是發展戰略的調整,要逐步由“后發優勢”戰略向“先發優勢”戰略轉變。在技術上要強化自主創新而不是動態追趕;在產業上要強調“中國設計”和“中國創造”而不是中國制造;在要素投入上要依靠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驅動而不是靠拼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在比較優勢上要用品牌競爭而不是低成本的價格競爭等。要集中資源重點投入,在一些重要優勢領域形成絕對強勢,徹底打破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有增長、無發展”的窘境,促進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在科技創新的目標上,必須從追求數量和規模優勢向發展質量和效益轉變。改變在科技管理、載體建設、科研項目和考核評價上重量輕質、重建輕用、重立輕管、重物輕人的粗放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科技創新績效,突破科技創新瓶頸,加快科技大省向創新強省和科技強省的跨越。再是在推進創新方式上,必須由條塊分割、各自為戰向系統整合、協同推進轉變。科技創新絕不是科技部門或某個產業部門的事,而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部門,需要全省上下牢固樹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加強頂層設計、科學決策和宏觀調控,把主要人力、物力、財力、精力集中傾注到中心任務上,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走集中、集約、集成之路。
要把科技創新的重點聚焦到體制機制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上,加快政府科研管理向創新管理轉變,加快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活動機制和市場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改變以申報國家、省部級課題、發論文、學歷和職稱為主要導向的科研績效考核評價方式,建立創新驅動機制。(1)在體制機制創新上,要打組合拳。積極探索科技項目管理從封閉向開放轉變,率先在公益性技術和重大專項中,試行對取得市場價值認可、未立項的研發活動,視同國家或省市級科研項目予以認定和扶持;加強重大項目的主動設計和組織攻關,對所有財政經費支持的公益性科研活動和機構設施建設,都應建立年度報告制度,面向公眾開放,接受公眾監督;探索建立分類、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實施動態評價、管理和優勝劣汰的機制。(2)以分類指導原則,全面推進企業技術創新。著力推進一批大企業和行業龍頭骨干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做大做強,在若干領域達到國際同類先進企業的水平;研究制定后補助科研項目的標準及實施辦法,完善科研項目后補助工作,鼓勵和引導中小科技型企業按照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先行投入開展研發項目;整合科技、金融、保險、創投等各類資源,加強考核評價,提升面向企業的創新服務平臺和重點載體的研發服務能力,引導和服務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
要統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國內外各類優質創新資源,加快建立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一是在財政科技經費配置上,要更加重視科技研發投入,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應用基礎研究及前瞻性戰略新興技術研究,增強政府資金的引導力和作用力,轉變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逐年降低的局面,形成與創新驅動發展相適應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二是加快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深化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政策和實現方式,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市場。通過金融市場,努力化解創新者的市場風險并為其迅速積累財富,逐步建立起科技創新和利益結合的機制;通過財富效應來驅動創新效應,形成一個真正市場化、全方位的、可持續的、健康的創新態勢。三是調整、優化開放策略,把優惠政策的重心逐步從吸引物質資本轉移到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高端創新人才等智力資本。著力建設全球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和高端產業平臺,運用特殊政策和花大力吸引優質人力資本,以人才引領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大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