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瑩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化進程中受到較大沖擊。應當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的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努力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城鎮發展的良性互動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全國城市化的領跑者,浙江于1998年在全國率先實施城市化戰略,并于2006年率先實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戰略,全省推進新型城市化取得實質性進展。2012年,全省城市化率達到63.2%,比2002年提高21.2個百分點,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6個百分點。但是,浙江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在城市化進程中受到較大沖擊。浙江應當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的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努力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城鎮發展的良性互動。
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與城鎮的共生關系。傳統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所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從傳統文化的物質形態看,浙江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詳地之一,全省擁有的18座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3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數以千計的歷史文物古跡本身就是特定地域的歷史遺存,蘊含著浙江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地域風情。從傳統文化的非物質形態看,浙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水平和生活習俗等,造就了浙江獨有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吳越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城鎮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城鎮的發展原因、發展動力及其功能、結構、地位等都有明顯的差別,但卻一直延續著浙江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軌跡。浙江的城鎮空間經過時間的洗禮,已與一代代人的生活相互影響,并與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形成相當契合的關系,從物質實體到精神實體都深深烙上了城鎮特有的文化印記。
避免粗放式城市化破壞傳統文化。在城市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人口、產業的迅速集聚使傳統文化保護面臨極大的沖擊。一方面,土地城市化破壞歷史文化遺存。部分地方“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愈演愈烈,往往以“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等名義肆意摧毀歷史文化古城、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和古村落,并打著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等旗幟大搞新城建設,不僅使文化遺產及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也導致城鎮面貌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打破傳統文化生態。城市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集中和轉化的過程,而部分地方在狂飆突進的粗放式城市化過程中,并沒有留下消化農村地區原有傳統文化、并進行自我調節的時間,極大地破壞了當地原有的文化生態結構,使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迅速流失、直至消亡。浙江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避免城鎮建設陷入“特色危機”和“過度現代化危機”。
正確樹立保護觀念,尊重城鎮傳統文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政府和民眾往往急于改變物質生活條件,而忽視傳統文化保護;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追溯傳統、還原歷史將成為民眾共同的精神追求。要著眼于尊重歷史、實現代際公平,真實、完整地保護文化遺產,不僅真實地保護文化遺產本體,還要盡可能完整地保護文化遺產所在環境和生態系統;要在城鎮建設中堅持保護為先,并將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體現到城鎮建設、發展的各層面。在實踐過程中,浙江不少城鎮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如西塘鎮堅持“修舊如初,以存其真”,使西塘古鎮獨有的傳統風貌特色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并通過對西塘田歌、七老爺廟會、踏白船、剪紙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展示,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脈絡,被譽為“活著的千年古鎮”;而余杭區的良渚鎮和瓶窯鎮為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遺址保護的不利影響,對良渚遺址核心區的建筑物進行征遷和拆除,并全面開展環境整治,為下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申遺”工作奠定基礎,地方傳統文化在城鎮建設中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護。
科學制定空間規劃,彰顯城鎮文化特色。城鎮是推進新型城市化、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從空間上看,城市化的過程是一個空間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過程。要以高質量的城鎮規劃為引領,在規劃中彰顯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注重維護城鎮原有的路網格局和街巷肌理,注重在建筑風貌中延續城鎮的歷史文脈;要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妥善處理好舊城保護和新城建設的關系,并推動傳統歷史文化要素向城鎮新區延伸,打造統一、和諧的區域文化主題;要在城鎮規劃過程中高度關注區域鄉村文化對城鎮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吸收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并在城鎮建設中予以體現。如塘棲鎮作為京杭運河上的一顆閃亮的明珠,于2007年啟動運河(余杭段)綜保工程,對塘棲古鎮中心區5.87平方公里和運河(余杭段)兩岸歷史建筑進行綜合整治和修繕,重現塘棲“五街”的往日盛景,繁榮運河水鄉文化;同時圍繞打造“運河名鎮”,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產業、名人等資源建設塘棲新城和旅游綜合體,成為浙江小城市培育試點中開展傳統文化保護的樣板。
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推動城鎮產業提升。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地方最具獨特性、差異性和吸引力的資源,在城鎮培育特色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傳統文化驅動城市產業發展也成為城鎮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要深入挖掘城鎮文化內涵,并滲透到城鎮形象、居民生活、企業文化等各領域,塑造城鎮文化品牌;適度開展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整合區域自然山水、鄉村風情等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并將“非遺”的制作工藝、設計理念、產品創意等融入現代制造業領域,推進“非遺”的產業化發展;加快富有創意的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形成富有地方文化韻味的特色商品體系。如龍泉市高舉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兩面“非遺”大旗,確立“劍瓷興,則龍泉興”的理念,努力打造世界級龍泉青瓷、寶劍設計創意、體驗、會展、交流中心,并力爭成為世界級日用青瓷、藝術青瓷、高科技青瓷的制造基地和高端寶劍藝術品、體育健身器材、高檔實用刀具生產基地;同時整合青瓷、寶劍、生態、茶葉、香菇、靈芝等富有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旅游的相伴相生,推動產業提升發展。
大力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城鎮居民素質。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利國利民的事業,不僅要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城鎮的互促發展,還要將傳統文化保護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并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的免費開放和“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及各類主題活動,廣泛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依托當地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構,加強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學校教材、宣傳手冊等材料,營造全社會關心、熱愛、保護傳統文化的氛圍。如德清縣作為唐代詩人孟郊的故里,大力傳承游子文化,弘揚“愛母親、愛家鄉、愛祖國”的社會美德;德清縣不僅在全國首創公民道德教育館和農村“和美鄉風館”,還設立“孝敬母親獎”、“志國擁軍獎”、“天榮環保獎”等“草根獎”,評選、表彰民間道德模范,在全社會形成“學先進、講正氣、作貢獻、促和諧”的社會新風尚,成為全國聞名的“道德高地”,極大地提升了城鄉居民的道德文化和思想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