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華
危險的“飯局”
☉周凌華

國人好面子,尤其是被人邀請喝酒吃飯,那是一個不小的面子。此風古亦如此,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就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一個人家中一妻一妾,這位當丈夫的每次回來都是酒足飯飽,并在妻妾面前夸耀都是富貴之人請他吃飯。妻子不信,偷偷跟蹤,可城中無人與其招呼,最后見丈夫到城外墓間的祭祀者那里,向他們乞討祭祀剩下的酒肉。妻將這一幕告妾后,兩人抱頭痛哭,對所依靠的丈夫失去了信心。試想,假如這一妻一妾看到真有富貴之人請其夫君吃飯,那將是另一番場面,一定很開心,也很慶幸,因為她們的夫君在外有面子,“夫貴”自然“妻榮”。在“食文化”發揚光大的今天,被人請喝酒吃飯自然是有面子的標志,那是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征。時常聽人炫耀性地感嘆:“真沒辦法,這個邀,那個請,分不開身來應付。”使沒有“飯局”的人聽了,不由“羨慕嫉妒恨”。
“飯局”一詞源于宋代。“局”原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后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之意。“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意為把“局”設在飯里,形象又生動。縱觀中國歷史,這種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保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此外,還有“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歷代著名飯局。最厲害的飯局莫過于兩千余年前那場“鴻門宴”,一餐飯差點改寫了中國歷史。
飯局千古事,得失心中知。吃喝之風之所以盛行,是因為請人者必有求于被請之人也。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花錢賠笑請人吃飯的。飯局上菜不一定很豐盛,但一定有個主題,總有那么一個或大或小的“局”在等著你,追求其效應最大化。有的講的是長期效應:融洽感情,為我備用,酒肉雖然穿腸過,交情卻在心中留;有的則求得短期效應:解決難題,掃除障礙,希望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為此,一些不法分子為設好“飯局”煞費苦心,最典型的莫過于廈門特大走私案主犯賴昌星為“暢通”走私渠道而特建的“大飯局”——“紅樓”。這個投資1.4億元修建、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奢侈場所,其設施極為豪華,可謂應有盡有。人以食為天,賴昌星自然從請官員吃飯開始,將二樓設為餐廳,所邀的官員至此用餐,觥籌交錯,開懷痛飲;酒足飯飽后,邀其三樓進入舞廳,攬香挽玉,盡情瀟灑;一番酣暢淋漓之后,請其去四樓桑拿,舒筋活血,放松放松,至此組織教導的警惕心也隨之“放松”;再后禁不住誘惑,進入五樓曖昧客房,保管達官顯貴高興而來盡興而歸。當然,這里少不了賴昌星事先準備好的“感謝”和“意思”。如此“一條龍”服務,真可謂是干部腐敗的“速成班”,因為到此每上一層,享樂腐化的程度就加深一層,離地獄之門也就近了一層。
由此觀之,飯局是致使官員腐敗的第一扇地獄之門,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腐蝕使人不禁想起“溫水煮青蛙”。飯局的效應即在于此,有些喜歡飯局的官員最后就發展到“淹死在酒里,燒死在煙里,壓死在不義之財里”。
綜觀各國的飯局,新加坡人對飯局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值得學習。他們一般不會邀請初次見面的客人吃飯,需等主人對客人有所了解后,才可能設宴款待。而且新加坡的政府官員不得接受社交性“飯局”的邀請,不然就會被有關部門嚴加處理。因而,防止和減少官員腐敗當先從整飭“飯局”開始!

浙江省臺州市人大常委會)
責任編輯:韋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