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林靜
三大評級公司均對印度的主權評級給予負面展望,印度成為第一個需要為評級擔心的金磚國家
2012年11月27日,穆迪重申印度Baa3主權評級穩定,理由是印度經濟增長強勁、儲蓄和投資率健康且情況好于其他經濟體,緩和了部分人對印度信用評級或將下調的擔憂。“我們對印度信用評級的穩定展望基于對印度結構性優勢的預期——家庭儲蓄率高和私營部門競爭力相對較強——最終可以使GDP增速從2013財年的5.4%增至2014年的6%。隨著GDP增速的提高,財政和國際收支狀況將得到改善,”穆迪的評級報告如是說。
可是,除了穆迪之外的兩家評級公司,都對印度很不看好。
標準普爾公司在2013年1月11日再次發出警告,由于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債務負擔沉重,印度的主權信用評級在未來24個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被下調至垃圾級。2013年1月,惠譽維持印度主權評級展望為負面,理由是憂慮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壓力及財政前景的不確定性。惠譽認為,“印度經常項目赤字及財政赤字擴大,引發更大的市面擔憂。惠譽、標準普爾及穆迪均將印度的主權評級展望評為負面,指若印度未來數月的經濟基本面未有改善,就可能將其主權評級降至垃圾類別。
根據《經濟學人》的報道,印度的明星光輝漸漸消失了,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印度暴露出嚴重的自身缺陷,例如腐敗現象嚴重、基礎設施不足,熟練勞動力短缺等。雖然印度經濟增長維持在6%以上,但它應該做得更好。引用總理曼莫漢·辛格的話,政府正試圖恢復改革的熱情。

回顧印度的歷史,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工業化之前就實現了民主,此情況乃世界唯一。而印度的經濟體制卻總是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搖擺。
1947年8月15日,印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自此,印度開始了政治民主的時代。脫離英屬殖民地身份后,印度將英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隨著后來的修訂和完善,印度的政治體系在形式上與西方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一致,被西方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
政治自由了,而印度的經濟卻一直沒有實現自由。
獨立后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于保護主義。政府在經濟方面大加干涉:制定勞工和金融市場規則,設立權力大、規模大的公共機構,監管商業活動。1947年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徐徐緩緩,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
1980年代后期,圣雄甘地采取了大量改革措施,壓縮政府的權力: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減少企業稅賦等。這些措施增加了印度經濟的自由度和活力,而另一方面,措施導致政府收入減少,使得財政赤字高企。
1991年,印度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結束國營企業的壟斷時期,減少對外來投資管制,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改革持續了下來,1990年代,印度經濟發展迅速。
印度主權評級,與經濟體制時松時緊一樣,時上時下。
1990年代,印度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算是成功,但是因為后期卷入了不利國際事件,讓印度的主權評級起起伏伏。1990年代的幾件“國際大事”給印度增加了壓力,例如蘇聯解體和波斯灣戰爭都引起印度貿易失衡。債臺高筑的印度政府不得不向IMF求助。IMF同意借錢給印度,但也提出了條件,就是印度必須改革經濟制度。最終,印度獲得了總額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
期間,三大評級公司將印度的主權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別。
2007年元月,印度再次恢復了投資級評級。穆迪、惠譽和標準普爾均摘掉了印度主權信貸評級上的“投機標簽”。這次上調評級對印度政府的改革派而言,頗具象征意義。
當時,Palaniappan Chidambaram也在擔任印度財長,這是他的第二個任期,所有人都對此表示滿意。印度經濟一度增長迅速,政府對投資實施鼓勵政策,標普公司將印度的信用評級調至BBB-,這是投資級信用的最低等級。
現如今,Palaniappan Chidambaram第三個任期內,他必須努力阻止印度評級跌回“垃圾級”。

2012年伊始,標普和惠譽都警告印度,如果經濟增長緩慢,缺乏改革或者繼續債臺高筑,它們極有可能降低印度的評級。
評級下調本身并不會引起危機。因為受資金流動性及債務償還規定的約束,購買政府債券的主要是本地銀行和保險公司,無論評級如何,他們都會購買債券。印度央行手中的政府債券占整個市場的18%,而央行在購買時是不會考慮評級如何的。
印度現在的狀況是財政經常性赤字,同時希望未來十年通過吸引外資來進行本土基礎設施建設。即便如此,印度要維持評級仍大有希望。2012年9月,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提振信心,例如降低外國超市進入印度的準入門檻。8月的時候,Palaniappan Chidambaram為維持經濟增長,曾暗示將撤銷電信企業沃達豐的追溯征稅。美國財長Tim Geithner極力推崇這些措施,稱其“意義深遠”。
刺激政策使得印度股票和盧比雙雙上漲,一大批國外證券投資者蜂擁而至。另一個對主權評級至關重要的標準是,印度主權債務的最大債主——印度央行的情況。比較樂觀,由印度國家銀行發行的債務上的信用違約交換溢價回落到相對“安全”的水平。
現在還不能斷言印度究竟能否渡過難關。最令人擔憂的是公共財政問題。現在的印度給人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跟歐債危機很相似。印度的GDP增速放緩,赤字日趨增加,狀況比其他新興市場差。而IMF預測,印度債務與GDP的比值在五年內都不會有所好轉。
十年前,印度政府就制定了方案,約束財政赤字。十年來,政府對此置若罔聞,沒有做出任何有效的行動,2014年印度將進行大選,這又是一個花大錢的事。還好印度企業在國際上表現很好,塔塔公司和米塔爾公司的海外業務都蒸蒸日上。如果財長Palaniappan Chidambaram成功降低借貸水平,那么不論大選何時舉行,他都能挽救印度信用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