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韓丹 彭莉莎
世界上平均城鄉綜合差距約為1.5倍,超過2倍的國家很有限,而2010年中國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33倍,再加上社會保障、福利因素等城鄉差距就得再次拉大。
2004年至2011年間,中央一號文件連續8年聚焦“三農”問題,說明了我國當前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近60%,解決城鄉差距問題是提高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努力扭轉城鄉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城鄉除了在收入上存在差距外,在其他哪些方面還存在差距,是我國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各級領導和政府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制定科學決策的依據。因此有必要對全國城鄉綜合差距進行分析研究,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政治穩定、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前進思路。
對于我國現階段城鄉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我們進行了學習和預調查,并根據指標體系建立需遵循全面性原則、代表性原則、數據的可獲取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本文選取了以下指標。(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之比;(2)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指標: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總支出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總支出之比、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與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之比;(3)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差距指標: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率與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率之比、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之比;(4)城鄉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差距指標:城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村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之比;(5)城鄉居民財產差距指標: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之比、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空調擁有量與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空調擁有量之比;(6)城鄉居民信息化差距指標: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與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之比、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固定電話擁有量與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固定電話擁有量之比。
本文采用聚類分析對體現我國31個省市城鄉綜合差距的10個指標進行分析。此種研究方式不涉及指標的權重,能夠更為客觀、公正的表現我國城鄉差距的實際情況。
聚類分析是根據“物以類聚”的道理,對樣品或指標進行分類,使得同一類中的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比與其他類的對象的相似性更強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本文先利用因子分析得出幾個公共因子,再根據31個省市的公共因子數據對樣本進行聚類分析。利用統計量將省市進行歸類。把相似的省市歸為一類,把不相似的歸為其他類,直到把所有的省市聚合完畢。由于是對樣本聚類,所以運用離差平方和法的Q型聚類。
離差平方和聚類法是根據方差分析原理得到的,如果分類比較合理,則同類樣品之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小,類與類之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大。設將n個地區分成個地區表示中的地區數的地區離差平方和為:

K個類的類內離差平方和為:

當k固定時(即分類的類數固定,要選擇使S達到最小的分類),假設的距離遞推公式為:

具體的做法只能是先將n個地區分成n類,然后每次減少1類,由于每減少1類,總離差平方和S要增大,選擇使S增加最小的兩類合并,一直進行到n個地區歸屬為1類為止。
對我國31個省市2011年的10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但是由于西藏的指標城鄉差距太大,所以把西藏歸為第三類,然后并采用上述歐式距離與離差平方和法用Spss統計軟件將余下30個省市進行聚類分析。
根據Spss聚類結果,可在類別較少的情況下,將31個省市分為3大類,第一大類4個:吉林、黑龍江、上海、廣東;第二大類7個省市:內蒙古、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其余20個省市為第三大類。詳情見表1。
第一類4個省市城鄉差距整體較小。第一類4個省市廣東、上海及東北兩省的城鄉居民在收入、消費性支出、信息化、社會保障、財產性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在全國范圍來講均較小。廣東、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和農村的開發上都要高于其他省市,城鎮經濟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正向周邊農村延伸,輻射能力較強,能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所以差距較小。東北地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便于城鎮與農村間的交流,并且作為我國的老牌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工廠眾多,就業人口需求足,能夠發展周邊農村居民前來務工,進而縮小差距。但要看到,這是基于全國城鄉差距都很高的基礎上,相對于其他省市處于較低水平,并不是本身差距較小。且第一類省市在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及平均每百戶擁有空調數量的城鄉差距較為突出,在全國排名靠前。
第二類7個省市城鄉差距在全國為中等水平,以西部省市為主,經濟水平大多數比較落后。第二類省市表現為西部一些經濟落后。該類差距原因,除第一類的主要差距外,城鄉居民信息化差距也較突出。對于這些省份今后在提高經濟的總體水平、社會發展時,注重城鄉共同發展,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第三類12個省市城鄉差距相比其他省市較大。其中有在改革開放中我國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如北京、山東、天津這些經濟發達省份,他們城鄉之間的差距也較大,當然其中也有一些經濟不發達的省份。這些省份是由于側重城市的發展,而忽略了農村經濟,導致了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根據以上分類,不難看出,一個地區的城鄉差距水平與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這種關聯并不絕對,每個省市都有獨特的省情,比如發展觀念、政策傾向、地理形勢和歷史遺留問題等。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要縮小城鄉差距,關鍵在于提高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為此縮小我國城鄉差距可采取以下措施。
做好農村發展規劃,保障農民的耕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保護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在提高農業發展速度的同時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農民生產生活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但要認識到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才是獲利最大的部分,農民真正的收入遠遠低于市場價格,因此要健全農產品價格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還要不斷發展特色農業來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金差距還很大,還應提高農民的養老保險金收入,收入提高,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進而縮小城鄉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差距。
我國對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上一直處于劣勢地位,致使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增長均相當緩慢。如上述分析得知,就是城鄉差距較小的第一類省份,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較大,今后還應在安排財政預算優先考慮“三農”投入,固定資產投資上還要向農業傾斜。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公益事業建設和縣域鄉鎮建設等。針對農業效益低的問題,開展農業向規模集中,培育農村先進生產力。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積極引進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針對農業粗放經營、資源利用低的情況,加快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針對農民居住分散、生活方式落后的狀況,各省各地探索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在一些中西部的傳統農業地區,農村中發生的經濟利益矛盾,如農民負擔重,地方債務多等,實際上根源在于縣域。不少地方縣域經濟發展步履艱難,縣級財政入不敷出,不僅無力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反而要靠不斷加重農民和農村的負擔來維持運行。縣級財政不充實,農村的經濟負擔就減輕不了。縣域經濟的特點之一是國有經濟比重低,更少有國有大中型企業。因此,在非公有制經濟未能及時得到發展的地方,相當部分縣域的財政狀況已極為嚴峻。但財政供養的人口不斷增加,開支已呈剛性增長。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促進縣與縣以下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以振興縣域經濟,發展新的財政收入來源,使當地農民和農村經濟減輕負擔、休養生息、恢復積累和發展能力。這不僅關系到這些地區農村和縣域經濟的發展,還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
[1]黃應繪.關于構建中國城鄉差距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生產力研究,2008.
[2]陳鴻彬.城鄉統籌發展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
[3]張月,張金鳳.聚類分析在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研究中的應用[J].遼寧大學學報,2004.
[4]鄭兵云.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及其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
[5]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