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枝,于江萍,曹雅琴 (天津大港油田總醫院,天津 300280)
宮頸癌是全球婦女中僅次于乳腺癌的第2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婦女中發病率仍居第1位。我國每年新病例數13.15萬,約占全世界總數的1/3[1]。宮頸癌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2]。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宮頸細胞學檢查是輔助診斷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簡便易行無創的首選工具。新柏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1999年獲美國FDA批準用于臨床篩查宮頸病變[3]。我院2009年婦科門診開展TCT檢查,同期使用傳統的巴氏涂片(pap smear)宮頸細胞學檢查?,F將兩種細胞學檢查方法篩查宮頸病變的陽性率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的符合率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
1.1 檢查對象:選擇2009年6月~2010年6月就診于我院門診,年齡21~70歲,宮頸糜爛Ⅰ度、Ⅱ度、Ⅲ度、宮頸肥大的宮頸炎患者共3 124例,隨機分為兩組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其中巴氏涂片組1 561例,TCT組1 563例,兩組受檢者的年齡、結婚年齡、孕次、產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宮頸糜爛程度、宮頸肥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受檢婦女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受檢婦女一般情況比較(±s)
注:兩組間各項比較均為P>0.05;巴氏組即為巴氏涂片組
分組 年齡(歲)結婚年齡(歲)孕次(次)產次(次)巴氏組(n=1 561)38.51±5.63 27.02±2.752.53±0.841.52±0.48 TCT組(n=1 563)37.84±5.72 26.93±2.682.49±0.831.53±0.47

表2 兩組受檢婦女宮頸炎情況比較(例)
1.2 檢查方法:①巴氏涂片:取材前棉球擦去宮頸表面分泌物,特質木刮板插入宮頸口圍繞頸管旋轉2圈,刮出物均勻涂在玻片上,95%乙醇固定后送病理科專業醫師行巴氏染色讀片診斷。②薄層液基細胞學:取材前棉球擦去宮頸表面分泌物,宮頸刷插入子宮頸口圍繞宮頸順時針旋轉5~8周,保持適當壓力,采集宮頸口及頸管的脫落上皮細胞,將采集器放入細胞保存液的瓶中。送病理科專業醫師處理后染色讀片診斷。
1.3 細胞學診斷分級和方法:巴氏涂片診斷標準為5級:巴氏Ⅰ級:正常。巴氏Ⅱ級:炎癥。巴氏Ⅲ級:可疑癌。巴氏Ⅳ級:高度可疑癌。巴氏Ⅴ級:癌。液基細胞學診斷標準TBS報告:正常范圍(WNL),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上皮內瘤樣病變(SIC),鱗狀細胞癌(SCC)。巴氏Ⅲ級及以上為陽性,液基細胞學ASC+SIC+SCC為陽性。凡病理診斷為陽性者行陰道鏡下多點活檢。宮頸組織送病理組織學診斷為確診金標準?;顧z病理學結果為: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瘤變Ⅰ級(CINⅠ)、宮頸上皮內瘤變Ⅱ級(CINⅡ)、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CINⅢ)、宮頸浸潤癌。統計兩種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統計數據應用SAS6.12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應用χ2檢驗。
2.1 兩種細胞學檢查結果:巴氏涂片1 561例巴氏Ⅰ級53例,Ⅱ級1 456例,Ⅲ級51例,Ⅳ級1例,巴氏Ⅴ級0例;陽性52例,陽性率3.33%。TCT檢查1 563例,WNL 1 316例,ASC 163例,SIC 82例,SCC 2例,陽性247例,陽性率15.80%。兩種檢查方法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種細胞學檢查結果與活檢病理學診斷結果:巴氏涂片Ⅲ級51例活檢病理診斷為宮頸病變(CINⅠ、CINⅡ、CINⅢ、宮頸浸潤癌)26例,符合率50.98%。巴氏涂片Ⅳ級1例活檢病理診斷為宮頸浸潤癌,符合率100%。TCT檢查ASC+SIC 245例活檢病理診斷為宮頸病變(CINⅠ、CINⅡ、CINⅢ、宮頸浸潤癌)160例,符合率65.31%。SCC 2例活檢病理診斷為宮頸浸潤癌,符合率100%(詳細數據見表3)。兩種細胞學檢查結果與活檢病理學診斷符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細胞學檢查與陰道鏡活檢病理學診斷結果
自1950年以來,傳統的巴氏涂片在過去的六十年使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降低了70%,其敏感度達50%~90%[5]。新柏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的推出是細胞制片上的重要創新,大大提高宮頸細胞學篩查的靈敏度。在本次的無差別樣本宮頸細胞學檢查的統計中,巴氏涂片檢出陽性率2.69%,TCT檢查檢出陽性率15.80%,充分證明這一點。分析其原因巴氏涂片制作中,醫生需手工將用刮板取得的細胞樣本涂在玻片上。這種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的涂片只收集了20%的細胞,而80%以上的細胞樣本則殘留在采樣器上并隨采樣器一起被丟棄。另外,40%以上的涂片會因血液、黏液和炎性組織的影響而變得混濁不清,以及固定是否及時、涂片是否均勻都影響制片質量,降低了異形細胞檢出率。而薄層液基細胞學幾乎保留了宮頸刷采集的全部細胞,在細胞二次離心處理的過程中將黏液打開,去除多余的紅細胞、炎細胞,制成薄層涂片,便于閱片診斷,明顯提高陽性檢出率。
巴氏涂片的診斷標準巴氏5級分類簡單,從病理學角度傳遞給臨床醫師的信息單一。現代醫學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定義為CINⅠ、CINⅡ、CINⅢ和宮頸浸潤癌。巴氏III級及以上的病理學診斷概念模糊,特異性低,不能初步判斷宮頸病變的良惡性程度,必須進行陰道鏡活檢或宮頸管搔刮術或宮頸錐切明確宮頸病變。而TCT檢查的TBS報告中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和上皮內瘤樣病變(SIC)的病理學診斷幫助婦科醫生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初步判斷宮頸病變的良惡性,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法。既不漏掉潛在的惡性病變,又能對良性病變不至于進行過度的檢查和治療。我院統計的兩種細胞學檢查結果與活檢病理學診斷結果有力證明了TCT檢查的特異性大大高于巴氏涂片。
宮頸癌的發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宮頸上皮內瘤變、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潛伏期長達10年左右[6]。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治療癌前病變,可以明顯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有效的篩查方法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是非常必要時,對比巴氏涂片和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檢查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明顯優于巴氏涂片[7],提高了宮頸病變的檢出率,減少漏診和誤診率,有效的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012-2013.
[2] 賈興盛.宮頸刮片9852例脫落細胞學檢查篩查宮頸癌的結果分析[J]. 河北醫藥,2010,2:90.
[3] 劉 軍,羅淑貞,盧義生,等.液基細胞學應用于宮頸癌篩查的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1):53.
[4] Benstein SJ,SanchezRamous L,N dubisiB.Liquid-based cervical cytologic smear study and conventional Papanic-claou smea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compa-ring cytologic diagnosis and sample adequacy[J].Am J Obestet Gynecol,2001,185(2):308.
[5] 郎景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6(1):61.
[6] 杜佳娣,趙文霞,華 詠.膜式液基薄層方法用于宮頸癌篩查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08,29(17):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