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武,吳書信 (廣西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肝癌的肺部轉移為肝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由于肝癌肺轉移后多無明顯癥狀,患者不易察覺,常是在做胸部X線檢查或者胸部CT檢查時發現。在患者一側或兩側肺部可以看到圓形,如棉花球樣的結節,常見于肺部的周圍,以肺下部較為多見[1]。肝癌肺轉移發現和確診時間的早晚,直接決定患者接受治療后恢復的程度。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僅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更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筆就我院確診收治的24例肝癌肺轉移患者,通過螺旋CT進行臨床診斷并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收治的24例肝癌肺轉移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61.3±20.7)歲。分別采用X線檢查、螺旋CT平掃、增強掃描,觀察并記錄檢查后診斷的病例。
1.2 螺旋CT掃描方法:在選定的肺掃描量范圍內,通常是進床8~10 mm/s,一般的用層厚8~10 mm,軸向圖像的原始數據重建。對于更詳細的觀察肺結節或支氣管,還用層厚5 mm,進床速度5 mm/s,甚至進床的速度可僅1 mm/s,促進小結節的密度測量。減少造影劑的量,以達到增強掃描及肺動脈,肺靜脈和主動脈成像非常出色,采用兩階段注射,造影劑60 ml以2 ml/s注射速度開始注射,最終以1 ml/s注射20 ml維持,容積掃描在注射后的20秒開始[2-3]。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版進行數據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X線檢查、螺旋CT檢查及MRI檢查的結果比較:將24例確診肝癌肺轉移患者分別進行X線檢查和螺旋CT檢查,觀察并記錄檢查影像所能診斷的病例,并進行比較: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準確診斷病例數>螺旋CT平掃檢查組>X線檢查組(P<0.05),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未能診斷病例數<螺旋CT平掃檢查組<X線檢查組(P<0.05)。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準確診斷病例數=MRI增強掃描檢查組>MRI平掃檢查組>螺旋CT平掃檢查組(P>0.05),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未能診斷病例數=MRI增強掃描檢查組<MRI平掃檢查組<螺旋CT平掃檢查組(P>0.05)。詳見表1。

表1 X線檢查、螺旋CT檢查與MRI檢查結果比較[(例(%)]
肝癌的肺部轉移是肝癌轉移最常見的途徑,肝癌肺部轉移后由于大部分患者多無明顯自覺癥狀,所以不易早期察覺,多是已發生咯痰、咯血后才來就診發現。傳統的肺部X線平片檢查,不能在早期清晰地顯示出轉移后肺的病變部位,會對醫生的診斷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造成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達不到理想的愈后。以往的常規CT雖比X線的效果好,但分辨力的分析能力卻遠不如現在的螺旋CT。因為螺旋CT使用滑環技術的突破性設計,將電源電纜和一些信號線與固定機架內不同金屬環相連運動的X射線管和探測器滑動電刷與金屬環導聯。球管和探測器不受電纜長度限制,沿著身體長軸連續勻速轉動,掃描床同步均勻逐行掃描,軌跡螺旋式前進[4]。所以螺旋CT掃描可以不間斷地、快速地完成體積的掃描。由結果見,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準確診斷病例數>螺旋CT平掃檢查組>X線檢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X線平片檢查不具有螺旋CT掃描的高度準確性。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組的準確診斷病例數=MRI增強掃描檢查組>MRI平掃檢查組>螺旋CT平掃檢查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MRI與螺旋CT診斷的準確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螺旋CT具有可任意地、回顧性重建,無層間隔大小的限制和數量上的限制重建;掃描速度增加,單位時間內提高了造影劑的利用率,減少了運動的偽影;改善了圖像多方位和三維重建的質量等諸多優點,因此受到醫生和患者的廣泛青睞[3]。尤其對于腫瘤的診斷,應用螺旋CT精準清晰的影像,為醫生正確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及早地診斷給患者腫瘤的后續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不僅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間,還大幅度提高了患者愈后的生活質量,不失為一種令人滿意的、值得廣泛推展的臨床檢測方式。
[1] 任 靜,周 鵬,王 閩,等.動態增強MRI和雙排螺旋CT雙期掃描在轉移性肝癌診斷中的比較研究[J].腫瘤預防與治療,2008,21(3):273.
[2] 倪瑞軍,王向陽,黨浩丹.肝局灶性結節增生的MRI診斷價值與CT征象比較[J].醫學影像雜志,2007,17(4):385.
[3] 趙學武.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在小肝癌診斷中的價值[J]. 陜西醫學雜志,2007,10(2):231.
[4] 汪海生.縱隔型肺癌的影像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32.
[5] 曹志宏,劉怡文.螺旋CT雙動脈期增強掃描在肝細胞癌檢出中的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08,19(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