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發明 (四川省儀隴縣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 儀隴 637600)
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腹癥,致病因素較多,主要有腸腫瘤、腸內疝、腸粘連、腸扭轉等。腸梗阻可能引發腸腔狹窄或者堵塞,導致腸內容物無法通過。傳統的診斷方法為腹部X線片檢查,診斷準確率僅有50% ~60%左右,不能很好地確診并做出病因診斷。多層螺旋CT技術(MSCT)具有時間、空間及密度分辨率較高的特點,能夠清楚地顯示出病灶的具體部位及其解剖學形態,對臨床診斷腸梗阻具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對比分析了腸根阻患者的MSCT診斷以及X線片診斷,探討了MSCT診斷的臨床表現以及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可疑腸梗阻患者共102例,男50例,女52例,年齡35~68歲,平均(43.1±6.1)歲。其中,14例患者有既往手術史,主要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便血以及肛門停止排氣和排便等。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可比性。
1.2 方法:MSCT檢查:以Toshibc Aquilion16層螺旋自膈頂掃描至恥骨。參數為:260 mAs、120 kV,圖層采集方式為1 mm×16,重建厚度及重建間距均為7 mm。于患者的肘靜脈出注射非離子型的對比劑碘海醇液,注射速度控制在3.0~3.5 ml/s之間,20 s之后進行動脈掃描,并于45 s后進行延遲期掃描。結束掃描后,對各期影像數據進行重建,重建間距為1 mm,并采用Vitreal2.0工作站對重建后的影像資料進行多平面重建(MPR)。對照組采用Philips Vs DR機進行X線診斷。
1.3 圖像分析及診斷標準:采集圖像均由2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采取雙盲法進行分析,分析影像的軸位以及MPR圖像,并觀察小腸的腸管擴張情況,內徑擴張2.5 cm以上,結腸擴張內徑在6 cm以上,且遠側塌陷腸管與擴張腸管之間存在移行帶,則判定為梗阻部位;并根據移行帶的具體位置等來判斷梗阻的部位,根據遠端腸管的塌陷程度以及殘留的氣液量的比值來判斷梗阻的程度。移行帶存在明確病變時,初步診斷患有腸套疊、腸腫瘤或者腸扭轉等,如果未發現明確的病變,疑為腸粘連。將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和病理學診斷結果相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中的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處理,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手術及病理診斷相比較,觀察組的診斷符合率為96.0%,對照組的診斷符合率為67.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例(%)]
腸梗阻主要是指腸道內容物運行障礙,腸道吸收液體或者氣體的能力減弱,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發病率較高,約占急腹癥發病的20%,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以及肛門停止排氣和排便等。由于該病起病較急,且病情變化快,應及時、準確地診斷梗阻的具體部位、梗阻的性質以及致病原因等[3]。早診斷和早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關鍵,直接關系著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復等。
傳統診斷腸梗阻的方法主要是X線片檢查,但由于其空間分布率較低,導致診斷的準確率較低,在臨床確定梗阻位置、梗阻的性質以及造成梗阻的原因等均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多層螺旋CT掃描具有時間、空間及密度的分辨率高等特點,能夠進行門動脈期以及全腹部動脈期的薄層掃描,且掃描速度較快,能夠準確定位梗阻的具體部位,并確定梗阻的性質以及梗阻原因,診斷準確率較高。此外,多層螺旋CT掃描能夠更加直觀、全面且準確地顯示出是否存在機械性腸梗阻、腸梗阻的具體部位、血運情況以及梗阻的原因等,對于腸梗阻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
本研究對108例疑為腸梗阻的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以及X線片診斷,并將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以及病理學診斷結果相比較,結果顯示,多層螺旋CT的診斷準確率達96.0%,顯著高于X線片檢查的67.3%(P<0.05),提示多層螺旋CT成像技術能夠明確梗阻的原因及病情的嚴重程度,并可準確定位梗阻的具體位置,可有效提高腸梗阻的臨床診斷準確率,從而為腸梗阻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1] 龍學穎,李宜雄,曹 覺,等.粘連性腸梗阻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其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8,17(4):375.
[2] 李沖云,蔡 勇,劉 志,等.比較多層螺旋CT、B超、腹部X線平片診斷腸梗阻的臨床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2(3):100.
[3] 李文有.多層螺旋CT在診斷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附60例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9,25(8):1146.
[4] 楊忠福,郭 旭.多層螺旋CT在腸梗阻病因診斷中的價值[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