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良 (福建省漳州市醫院朝陽分院外科,福建 漳州 363100)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疾病,其中以腹股溝斜疝占絕大多數比例。傳統斜疝手術在修補腹股溝管時是將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在一起的。自2000年~2012年底來對312例斜疝患者,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點改進,取得了一些經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科2000年~2012年共收治312例成人患者,采用改進的手術方法治療,作為觀察組。患者年齡均在18歲以上,最大者85歲,其中,男265例,女47例。55歲以上共257例,平均年齡65.7歲,51例因斜疝嵌頓急診手術,其中1例出現腸壞死。對比2000年以前治療的230例患者,均采用傳統手術方法治療,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230例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方法,在修補腹股溝管時是將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在一起。觀察組312例患者,采用的麻醉有局部麻醉和連續硬膜外麻醉,其中,局部麻醉有250例,連續硬膜外麻醉62例。在傳統手術基礎上,做了一點改進,就是將腹外斜肌腱膜內側緣代替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從而達到來修補腹股溝管的目的。
表1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觀察組患者手術改進后,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率無明顯性。且觀察組患者術后自覺癥狀輕,50例略有腹股溝酸痛不適,本組患者除了1例腸壞死外,臥床1 d后便可下床活動,無下肢活動受限,無陰囊積液,無心腦血管意外。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分析
本組患者經行改進手術后恢復快,可大部分不用住院,為患者節約了費用,而且復發率并沒有提高,據統計目前斜疝手術的復發率為2% ~5%,最高的達10%,①故經改進的斜疝手術,不僅簡易了手術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而且復發率并比改進前降低,為患者減輕了負擔。
腹股溝斜疝修補近代觀點的進展在于通過手術糾正腹股溝區的解剖異常和最大限度地恢復腹股溝區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所以,合理的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是:高位結扎疝囊,按解剖層次進行修補,糾正病理解剖變化,爭取恢復腹股溝區的正常生理機能,而傳統斜疝手術(如Bussini,Mcvay)存在著不完全符合腹股溝區生理與機能的缺陷,主要有如下幾點。
①腹股溝管有著同賁門及幽門管能防止食物返流到食道和防止膽汁反流到胃一樣的功能,當負壓升高的時候內環閉合起著防止斜疝的作用,傳統手術使精索移位,改變了這一生理功能。②近年來醫學證明聯合肌腱并不是普遍存在,約存在于不足5%的人體,大多數情況下實際上是腹內斜肌的肌肉和腹橫肌,如此縫合將改變原有諸如掩閉器機能等生理作用,當這些肌肉收縮必然導致縫合處肌肉拉斷變性萎縮而影響愈合Doan曾在術中用銀夾標志與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邊緣,然后用X線攝片觀察患者的手術區域,分別于3個月、6個月、9個月X線攝片發現以Bussini及Mcvay氏法所進行手術中銀夾標志,均已相距0.5~1.5 cm(當然觀察期間沒有臨床復發的表現),足以證明該手術的缺陷。②因此將“紅”肌肉即聯合肌腱與韌帶強行縫合顯然違反了正常解剖生理的要求。③由于腹股溝韌帶系腹外斜肌腱膜返折而與所謂的聯合肌腱不在同一平面,兩者強行縫合系張力縫合,張力過大導致組織撕裂或血循環差而影響愈合。Mcvay報告100例復發疝,再次手術時發現10%修補處的縫線有撕裂。所以,兩者強行縫合不符合無張力縫合的要求,也不符合正常的解剖層次[3]。
綜上所述本文介紹的方法是將腹外斜肌腱膜內側緣與腹股溝韌帶縫合,有如下幾個特點:①因為腹股溝韌帶系腹外斜肌腱膜返折,他們實際上是同一解剖結構,所以將兩者縫合并沒有顯著改變腹股溝管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②縫合時張力明顯減小。③本法沒有將腹股溝韌帶與聯合肌腱縫合,所以也不存在“紅”肌肉與腹股溝韌帶縫合的問題,更不會發生肌肉拉斷變性萎縮。因此改進后的斜疝手術達到了現代疝修補手術按解剖層次進行修補和無張力縫合的要求,同時手術操作較改進前簡單,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手術后患者的無特殊不適,減輕了負擔和醫療費用,費用明顯低于無張力修補術,因此本人認為此方法值得可行的。
[1] 吳階平.黃家駟外科學[J].第6版.2010:916-917.
[2] Doran FSA.A Simple experimental of evalution for the bassini and allied types of herniorr happy[J].Br J Sury,1949,36(144):339.
[3] Mcvay CB.Inguinal and femoral herilplasty[J].Arch Sury,1970,1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