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開仁
(云南省德宏州中醫醫院, 云南 芒市 678400)
淋證是指以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病證。熱淋屬淋證的一種癥型,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所至。為開發利用我區民族民間醫藥,我們選用當地傣族民間用于治療淋證的藥物組成“綠谷根金沙藤湯”內服治療熱淋,經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間對62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本組62例均是本院2009年2月至 2011年6月間的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9例,女性43例;年齡11~64歲,平均±32.46歲;病程 2~23天,平均±6.87天;初次發病者41例,反復發作者21例;西醫學診斷分類:急性尿路感染32例,急性膀胱炎19例,尿路結石6例,前列腺炎3例,尿道綜合征2例。
全部病例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熱淋的診斷標準及化驗尿常規確診。
3.1 方藥組成:野綠谷根(薏苡仁根)30g,海金沙藤25g,車前草 30g,包谷須(玉米須)25g,豬鬃草 25g,山黃稗 20g,雞蕨葉 20g,胡椒 3g[4]。
3.2 臨癥加減:小便中帶血者加白茅根20g,大便秘結者加大木通15g,伴有尿路結石者加金錢草50g。
3.3 煎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 1劑,分 3次水煎服,6劑為1個療程。1~2療程觀察療效。
4.1 療效評定標準:按1994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小便頻數短澀,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癥狀消失,尿常規化驗檢查正常;好轉:小便頻數短澀,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緩解,尿常規化驗檢查較治療前好轉;未愈: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癥狀及尿常規化驗檢查無變化者。
4.2 治療結果:治療1~2個療程觀察療效(見觀察表),本組治療的62例中,治愈49例,占79.03%;好轉12例,占19.35%,無效1例,占 1.62%,總效率為 98.38%。

表1 綠谷根金沙藤湯治療熱淋療程與療效觀察(%)
淋證是指以小便頻數短澀,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病證。根據病因和癥狀特點不同,分為熱淋、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六證。《中藏經》“淋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于腎,流入于胞而成淋也”,熱淋的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到所至。臨床癥狀為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治則以清熱利濕通淋為法,正如《金匱翼·諸淋》:“清熱利小便,只能治熱淋,血淋而已。”根據其臨床表現,西醫學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急性膀胱炎,尿路結石、前列腺炎,尿道綜合征等病,凡是具有熱淋癥狀的均可參照熱淋辨證治療。筆者采用當地傣族民間驗方組成的野綠谷金沙藤湯。方中野綠谷根、海金沙藤,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為治諸淋澀痛之要藥[3],同為君藥;車前草性味甘淡,清熱利尿;滲濕止瀉,包谷須有清熱通淋、利尿消腫[3],藥理研究證明,具有利尿、止血的作用,民間也廣泛應用于治療腎孟腎炎、膀胱炎、尿道炎,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等,有助于改善腎功能和減少尿蛋白的作用[3],豬鬃草利水通淋,同為臣藥;山黃稗、雞蕨葉清熱涼血止血[3];胡椒溫胃分散寒,以防方中寒涼太過,同為佐、使藥[4]。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通淋之功,符合祖國醫學治療熱淋清熱利濕通淋的法則。經我科對62例熱淋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證明,傣藥野綠谷金沙藤湯治療熱淋,具有價格低廉,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藥物資源豐富的優點,具有較好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前景。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6.
[2]李榮興.德宏民族藥名錄[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10.
[3]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M].2002,2,154.157.160.165.
[4]何開仁.滇西民族民間秘驗單方[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0,0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