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玲 趙麗萍 陶英群
沈陽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遼寧沈陽 110840
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手術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在護理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可導致患者損傷或傷殘的不良事件,這些因素即為護理風險[1]。這類護理風險的發生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一方面因為護士病情觀測不仔細而導致的操作失誤;另一方面,與護士在手術室急診過程中操作不規則有關,護士因違反操作而導致患者術中出現不良后果。此外,護士的心理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與血管內支架成形術中的護理風險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2]。本研究針對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圍術期的護理措施進行探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沈陽軍區總醫院收治的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100例,將上半年收治的患者作為觀察組,下半年收治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50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1~76歲,平均(45.4±6.3)歲;對照組男 30 例,女 20 例,年齡 22~74 歲,平均(43.8±5.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監測生命體征、基礎處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基礎護理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輸血補液、止血及傷口部位皮膚清潔等[3]。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行護理風險干預,護理風險干預包括術前和術后護理,術前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教育宣傳,護理人員應積極、耐心的鼓勵患者治療,護理風險干預方法:先對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手術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再根據患者存在的不同危險因素而采取并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4]。首先,加強護士對護理風險的管理和綜合處理能力,培養患者對病情的觀測能力,有助于護士及時發現急診過程中存在的細小問題。同時加強護士手術室中專業技術的培訓,提高護士手術過程中的急救能力。此外,護士應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充分認識護理風險,并通過護理風險教育提高自身的風險評估能力,分析引發風險的原因,并對存在風險的環節加強護理干預。同時護理人員對存在的護理風險應積極尋找,并對風險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手術的患者來說,應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此外,應加強患者預防風險的意識和安全管理的依從性,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安全防范演示,使患者具有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的能力,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自理能力,制定人性化的護理方案.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及術后護理并發癥情況,并記錄數據。采取抑郁自評量表(SDS)[5]、焦慮自評量表(SAS)[6]等評定工具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分,SDS一般和異常的劃界分是53分,53~<63分是輕度抑郁,63~<73分是中度抑郁,73~82分是重度抑郁。SAS的劃界分是 50分,50~<60分是輕度焦慮,60~<70分是中度焦慮,70~79分是重度焦慮。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97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手術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n(%)]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 SAS[(20.7±7.8)分]及 SDS[(21.5±5.9)分]評分較護理前 SAS[(40.9±4.9)分]及 SDS[(41.7±5.6)分]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的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50 50 39.4±5.2 40.9±4.9 0.746>0.05 28.5±8.1*20.7±7.8*#5.395<0.05 42.2±6.5 41.7±5.6 0.940>0.05 30.6±7.1*21.5±5.9*#5.803<0.05組別 例數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兩組患者護理后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的人數比觀察組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71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內支架成形術護理后并發癥情況[n(%)]
現今,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其中護理風險對手術的成功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均造成不良的影響[7]。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手術中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過程均存在著一定的護理風險,這些風險雖然看似較為細小,但一旦發生將會給手術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對護理風險采取護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減少和杜絕事故、差錯的發生,確保患者手術的安全。手術室護理風險的發生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其中包括護士和患者的自身因素,部分護士由于急救經驗不足及技術不夠成熟,而在手術室急診過程中對病情觀測不仔細,造成手術室工作的失誤[8-9]。近年來,較多的國內外研究顯示,手術室護理風險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對患者的手術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在手術室護理工作采取護理風險干預很重要,通過加強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護理風險管理,可明顯減少手術室的護理糾紛[10-11]。在手術過程中采取護理風險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安全,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護理風險干預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一方面,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教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12]。在護士交接班時應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環節加強護理,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在護理人員中開展護理風險評估和安全技能操作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對安全風險的應對能力。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要做到仔細和嚴謹,及時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對安全風險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更好的防范避免風險的發生[13-19]。本研究對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術中采取護理風險干預,效果較為顯著。根據表1、3的結果顯示,采取護理風險干預的患者術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由表2可知,在護理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明顯改善,采取護理風險干預的患者術后焦慮抑郁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綜上所述,護理風險干預可明顯減少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手術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具有很好的控制。
[1]史懷璋,徐善才,高成,等.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圍術期并發癥的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0,7(1):12-16.
[2]朱青峰,王麗,王國芳,等.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動脈狹窄28例[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4):856-859.
[3]陳淵,鐘維章,羅永堅,等.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學,2011,33(12):1595-1597.
[4]王利平,南光賢,高宇,等.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大腦中動脈 M1 段狹窄[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914-1915.
[5]魏愛宣,王雪梅,楊晶,等.癥狀性大腦中動脈狹窄患者的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 34 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679-680.
[6]胡深,宋偉健,顏杰浩,等.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后影響分支缺血性事件的臨床因素探討[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7(2):77-79.
[7]趙忠江.頸動脈顱外段與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成型術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6):963-966.
[8]高連波,高紅華,文佳媚.迂曲徑路下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大腦中動脈狹窄[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7):623-625.
[9]張廣平,劉楠,李慎茂,等.血管內自膨式支架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療效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1):37-39.
[10]肖海.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治療的研究現狀[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5):14-15.
[11]Jiang WJ,Wang YI,Du B,et al.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1 stenosie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an initial experience of 40 of patients[J].Stroke,2007,38(4):1375-1380.
[12]Riecker A,Ernemann U,Kastrup A.Cerebellar hemorrhage after angioplasty[J].N Engl J Med,2005,352(6):633-634.
[13]Freitas JM,Zenteno M,Aburto-Murrieta Y,et al.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stenosis:a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J].Surg Neurol,2007,68(4):378-386.
[14]Kasner SE,Chimowitz MI,Lynn MJ,et al.Predi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territory of a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Circulation,2006,113(4):555-563.
[15]黃麗芳.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評估和防范管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4):71.
[16]王潔霞.急診科護理糾紛和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7):72-73.
[17]王金彩,汪太蕓.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的幾點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76.
[18]包敏娟,朱月蘭,凌麗靜.急診護理糾紛的原因識別及應對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1):105-106.
[19]紀奕玲.急診診療流程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