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莉 鄭琪然 鄧 昶
(空軍駐中航工業黎明軍代表室,中航工業黎明,遼寧 沈陽 110043)
鈦合金短軸及其組件由2個單件短軸、擋油環電子束焊接組成,結構特殊,精度要求高,技術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加工很難保證。以前從未加工過類似結構的工件,沒有可借鑒的加工經驗。鈦合金材料難加工,而鈦合金制作的薄壁曲面工件,更難以保證其高精度的要求,實現此類特殊短軸工件的技術突破,對研究短軸及其組件有著重要的意義。
鈦合金短軸是由2個單件短軸和擋油環電子束焊接組成,主要單件材料為鈦合金,尺寸和技術條件多,精度要求高,很多技術條件都在0.008~0.02之間,且大多數為重要特性;徑向基準面為4級要求,尺寸公差0.012,粗糙度Ra0.8,圓柱度0.008,與軸向基準跳動0.02;內花鍵要求精度高,齒向公差0.015,不好保證;4個Φ4深70和16個Φ4深40的深孔,很難加工。還有徑向孔和槽、靜平衡等多項技術要求,精度要求高,加工很難保證。我們以前從未加工過類似結構的軸頸零件,沒有可借鑒的加工經驗。
材料為鈦合金,屬難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性差,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損大。
鈦合金切削加工性差的原因:
(1)導熱系數小,切削溫度高。熱擴散率(α=λ/cρ,其中c為定壓電熱容,ρ為密度,λ為導熱系數)表明鐵、鋁的熱擴散率分別是鈦的4倍和16倍,鈦合金的導熱系數平均為工業純鈦的一半,比不銹鋼,高溫合金的導熱系數還要低,這是造成切削溫度高的主要原因。

圖1 工件三維圖
(2)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長度短,刀尖應力大。鈦合金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面積小,只有45號鋼的1/2~2/3,所以單位切削刃上承受的應力就較大,是鋼的1.3~1.5倍。由于刀尖附近應力集中,刀尖或切削刃容易磨損甚至損傷。
(3)摩擦系數大,摩擦速度高。鈦合金與刀具材料間的摩擦系數大于碳鋼與刀具材料間的摩擦系數。切屑沿前刀面流出的速度VC=V/ξ,而鈦合金的切削變形系數ξ遠比其他金屬材料小,因而鈦合金切屑沿前刀面的摩擦速度高。結果是摩擦功大,摩擦界面溫度高,刀具易磨損。
(4)鈦和鈦合金在高溫時化學活性高,能與空氣中的氫、氧和氮起化學作用,形成脆性層、降低塑性,并且使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長度減小,使刀具磨損加劇。
(5)彈性模量小,屈服比大。鈦合金的彈性模量約為鋼的一半,這就意味著切削加工時鈦合金零件容易產生較大變形。彈性模量小和屈服比大又會使已加工表面產生較大的回彈,使切削時刀具實際后角減小,則后刀面與零件的摩擦將增大。
鈦合金材料難加工,而鈦合金制作的薄壁曲面零件,更難以保證其高精度的要求。
內外型面尺寸多,配合尺寸精度比較高,技術條件比較嚴,5個配合面對基準跳動均為0.02,徑向基準面為4級要求,尺寸公差 0.012,粗糙度 Ra0.8,圓柱度0.008,與軸向基準跳動0.02,見圖3.1。考慮到組件只是電子束焊接擋油環,變形影響很小,所以內外型面、孔、花鍵、槽等在單件上加工完成,焊接、靜平衡在組件上進行。內外型面在單件上進行粗車、精車加工,保證配合尺寸和技術條件,加工前找正基準跳動不大于0.01。
短軸大、小端各有1個內花鍵。大、小端內花鍵齒向公差0.015,精度要求較高,不好加工。內花鍵加工采用德國進口的數控插齒機進行插齒,刀具采用專用插齒刀,加工前先插試件,試件合格后再插工件。插齒時以端面為基準,壓緊上端面,加工前找正內孔表面不大于0.01。
端面上有深70和深40的深孔,對基準外圓的位置度0.15很難加工保證,由于組件電子束焊接上單件擋油環后,槽口只有5個寬,機械加工難度更大,所以深孔選擇在單件上加工。
短軸組件由2個單件電子束焊接組成,主要單件材料為鈦合金,根據工件的特性及標準的要求,我們采用了真空電子束焊機進行焊接。焊接前先用試片進行焊接試驗,試片材料與工件相同,接頭型式與工件相同。試片規格與數量如表3.1。由于設計結構緣故,焊縫鎖底寬度只有1,再加上材料原因,焊接性不好,所以對試片焊接后先進行X射線檢驗焊縫,待合格后,再進行工件焊接。工件焊后進行消除應力熱處理,采用真空爐。
靜平衡采用立式平衡機,制作專用夾具。平衡工件前先對夾具進行靜平衡,找正夾具的配合表面的跳動不大于0.015,夾具的不平衡量應不大于2g.cm。然后再對工件進行靜平衡,找正工件外圓跳動不大于0.02,再按設計要求位置及尺寸用銑削加工和打磨方法去除材料,剩余不平衡量不大于10 g.cm,去除后表面粗糙度為Ra3.2。
經過進行鈦合金短軸及其組件工藝的分析研究,優化了工藝路線、加工方法,結果表明工藝路線、加工方法可行,工件加工符合設計要求,因而為類似短軸工件的機械制造加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柯明揚.機械制造工藝學[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6.
[2]黃鶴汀,吳善元主編.機械制造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陳日曜.金屬切削原理》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4]陳日曜.焊接手冊(第二版)第2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