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變青,馬利平,朱九生,王 靜,秦 曙,王 霞,喬雄梧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山西省農藥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蔬菜作為民生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之一,其質量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影響著蔬菜產業的長遠發展。然而,蔬菜在生產、運輸、貯藏、銷售、烹飪等各個環節均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污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加強蔬菜的規范化、標準化生產質量監管,從源頭進行質量控制,是保障蔬菜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1]。
為了全面摸清生產基地蔬菜投入品的使用情況,確保蔬菜質量安全,防范消費風險,根據農業部農質辦函[2012]46號文《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蔬菜與水產品產地儲藏保鮮質量安全專項風險評估的函》的具體部署,2012年7—12月,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太原)對河北、山西的33個縣市區99個主要蔬菜生產基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基本了解了這2個省的蔬菜生產質量安全現狀。
調查時間為2012年7—12月,歷時6個月。調查地點:河北的張北、豐寧、圍場、豐南、樂亭、撫寧、昌黎、永年、雞澤、南和、藁城、饒陽、冀州、肅寧、青縣、永清、定州、蠡縣、高陽、清苑、順平,山西的陽曲、小店、晉源、榆次、太谷、平遙、曲沃、襄汾、洪洞、新絳、汾陽、文水,共33個縣市區的99個蔬菜生產基地108個農戶。
根據農業部風險評估指定的蔬菜,基本覆蓋我國大宗及貯藏保鮮環節中發現問題突出的蔬菜品種,包括大白菜、胡蘿卜、番茄、山藥、黃瓜、辣椒、萵筍和甘藍8種蔬菜。
調查內容包括蔬菜種植基本情況、病害發生情況、農藥使用情況、經濟效益、農戶信息5個部分。種植基本情況包括蔬菜菜種、品種、種植時間、采收時間、連茬年限;病害發生情況包括病害的種類、發病率、危害程度;農藥使用情況包括常用農藥、農藥劑型、使用劑量、間隔時間和用藥次數;經濟效益包括單位面積產量、單位面積收益、投入費用等;農戶信息包括年齡、身體狀況等內容。本次調查采用田間隨機訪問和實地查看相結合的方式。
調查結果表明,8種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均會發生數量不等的病害,其中,枯萎病、霜霉病、灰霉病和病毒病是普遍發生的病害。按發生病害種類由多到少對8種蔬菜依次排序為:番茄、黃瓜、辣椒、萵筍、山藥、胡蘿卜、大白菜、甘藍(表1)。

表1 8種蔬菜主要病害調查結果
2.2.1 病害發生特點 (1)從調查結果看,病害發生種類較多,但最常見的是枯萎病、霜霉病、灰霉病、病毒病等。這些病害在大田、溫室、大棚的各類蔬菜上都有危害,對蔬菜生長、農民收益影響很大。(2)從蔬菜種類比較,果菜類蔬菜如番茄、黃瓜發生病害較多,而根莖類和葉菜類蔬菜病害相對較少。在果菜類蔬菜中,尤以番茄以9種病害種類位居被調查的8種蔬菜之首,可稱為“病害大王”,其中,番茄病毒病和早疫病是影響番茄生長的兩大主要病害。(3)在7—12月的調查期間,全部蔬菜在7月份受病害最輕,而到8月則有75%的蔬菜發生病害,為害種類數量達到最高。(4)同一蔬菜在同一省份的南部地區發生病害的種類要多于北部地區。
2.2.2 病害發生原因 (1)大棚的高溫高濕環境。調查的番茄、黃瓜2種蔬菜90%以上采用溫室大棚種植,而棚內通風不良、高溫高濕環境導致病害的大量發生與蔓延。(2)生長周期長。一些蔬菜的生長、采收期較長,生產者在蔬菜生長后期對病害管理放松,導致下一茬蔬菜病害嚴重發生。(3)連茬種植。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農民連茬種植使得蔬菜病害越來越嚴重,如河北、山西一些地方農民連年種植山藥,病害嚴重到難以防治,產量減少,許多農民只得放棄本村土地,去外村租地種植。(4)缺乏科普知識。在我國農村蔬菜種植者多為中老年人,缺乏設施農業種植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會合理用藥,導致病原菌對農藥抗性越來越高、病害越來越難以防治。
2.3.1 農藥使用情況 (1)調查表明,用于蔬菜病害防治的農藥種類多樣,如霜霉威、噻菌銅、多菌靈、代森錳鋅、氫氧化銅等20余種。(2)用于防治果菜類病害的農藥種類較多,如防治番茄病害的農藥多達9種,而根莖類蔬菜使用農藥較少。(3)蔬菜生長中常用的殺菌劑多為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僅見防治山藥病害的蠟質芽孢桿菌1種;未發現蔬菜生產禁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4)多數農藥的用藥間隔時間規定為7 d,但調查中發現,在蔬菜病害防治中存在用藥頻繁、使用次數多的問題(表2)。(5)農民配藥基本不用量具,而是憑感覺配制,因此,無法準確掌握農藥使用說明書規定的使用濃度,導致用藥濃度偏高。
2.3.2 農藥使用存在的問題 用藥劑量和藥液的配制方法直接關系到農藥利用率、對病害的防治效果和蔬菜農藥殘留等,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2]。調查發現,農藥在病害的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1)農藥使用濃度不確定。由于缺少通俗易懂的配藥說明及簡便易行的配藥工具,農民較少看產品標簽,憑經驗或感覺隨意配制,往往用藥濃度大于推薦使用濃度,造成生產投入高、污染重。(2)用藥次數多。如番茄、黃瓜常用殺菌劑從采收開始一直用到拉秧為止,用藥次數高達10多次,導致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的風險存在。(3)用藥不合理。科學合理混用農藥能增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并能延長其產生抗藥性。但農民對科學混合使用農藥的知識較為缺乏,造成同一類型、同一作用機制的農藥混用,或不能混用的農藥混用,從而起不到混合用藥的效果。(4)藥劑保存不科學。農藥保管不良,不但容易造成人畜中毒,而且還會因保存方法不當造成失效浪費。調查發現,一些農民隨意放置藥劑,甚至有的農民將藥劑放于高溫高濕的溫室大棚內,使得農藥分解變質,對病害起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5)用藥者無防護措施。絕大多數農民在用藥時不重視防護工作,沒有配備口罩和手套,給使用者自身帶來一定危害。

表2 蔬菜生產常用農藥使用情況
種植溫室蔬菜是一項既費工又費力的農活,調查中大多數農民反映種植溫室蔬菜所需的種子、農藥、化肥、塑料膜、人工等費用投入太高,其效益不及外出打工,因此,農民希望政府能增加補貼,解決菜農資金困難等問題,使種植戶能多用優種與生物農藥,確保蔬菜生產質量安全。
農業科學知識的宣傳、技術的推廣對農作物在提高品質與產量、增加農民收益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蔬菜種植者為中老年農民,他們文化知識偏低,對農業科學新技術學習消化能力差,重栽培、輕管理,多采用傳統耕作方法。農民只有接受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操作規程,才能保證蔬菜質量的安全。另外,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水平不高、實踐經驗較少,也限制了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因此,應大力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改善其生活工作條件,讓他們能安心進行基層技術推廣工作,對間接提高蔬菜質量安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3.3.1 加強科學合理用藥宣傳,從源頭控制農藥殘留超標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農藥安全使用規定》等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意識,減少不必要的農藥使用,從源頭控制農藥殘留超標[3],有效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及勞力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節支,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
3.3.2 采用農業、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 針對蔬菜溫室大棚濕度大、易導致病害嚴重發生的現狀,應控制通風時間,如在河北冬季的一些大棚,他們改常規在中午前后通風為傍晚通風,這樣既可在中午前后提高地溫,促進蔬菜生長,又可減輕濕度,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條件,這樣棚內蔬菜長勢良好且基本無病害,值得學習推廣。此外,通過采用輪作、選用優良抗病品種[4]、使用嫁接苗、合理密植、提高田間通透性、雨后及時排澇、增加生物農藥的施用量[5-6]等措施減少和控制病害的發生,減少蔬菜農藥用量與殘留,確保蔬菜生產質量安全。
3.3.3 設施建設要科學 設施農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成為許多地方農業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7]。在政府的倡導與規劃下,各地紛紛建起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大棚。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大棚由于構造設計不合理,導致溫度、濕度不適應所種蔬菜需求,因此,大棚在建造時,除應考慮建造成本外,還應充分考慮本地條件及種植需求,如本地區氣候、地勢以及種植蔬菜所需的最適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對大棚的長度、跨度、地下深度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不要生搬硬套別處的建造方案,因地制宜地建造有利于蔬菜優質生產的設施條件。
[1]李恩普.強化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的措施探討 [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4):22-24.
[2]姜瑞德,張濤,王繼青,等.青島市蔬菜生產中農藥應用現狀調查[J].山東農業科學,2009(8):96-98.
[3]姚一萍,張福金,史培,等.內蒙古自治區蔬菜農藥殘留狀況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5):1-3.
[4]李革非.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 [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2):93-94.
[5]劉惠民.關于山西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若干問題 [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19-22.
[6]張福世,候保俊.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優質化生產技術[J].華北農學報,2004,19(S1):153-157.
[7]張留江,李榮博,劉蘊賢.設施農業發展與蔬菜病蟲害防治策略[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