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蘇惠芳
厚重榆林
□ 本刊記者 蘇惠芳
變化篇
陜西榆林,近十年來盡管給予這方熱土的“關鍵詞”有“褒”有“貶”,貧窮、富有、能源化工、快速增長、粗放落后、跨越發展、國家級……但回首十年變化,輝煌壯麗;展望未來,正在努力轉型升級。榆林的能量無限,榆林的魅力無限。
榆林資源豐富,且極易開采,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能源化工資源成就榆林的“明珠”,開啟日后的創富時代。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1998年經原國家計委批準,榆林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已發現八大類48種礦產,尤其是煤、油、氣、鹽等能源礦產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為國內外所罕見。
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擁有近10億元的地下財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超過40萬億元,堪稱“聚寶盆”。預測儲量:煤炭2714億噸,探明儲量1447億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0.8%,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95%;天然氣6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1.18萬億立方米,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1.65%;石油10億噸,探明儲量3億噸,產量占全國產量的5.3%;巖鹽6萬億噸,探明儲量8854億噸,占全國已探明各類鹽總量的26%。
榆林耕地面積1546萬畝,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較為豐富。日照充分,大風日數多,平均每天日照時間近8小時,全年日照時數2600—2800小時,年太陽能總輻射量5000—5200兆焦耳/平方米,榆林長城沿線的測風塔10米高平均風速為5米/秒左右,風功率密度可達150瓦/平方米,這樣的有利條件具備開發建設大型風電場。
榆林古老厚重、歷史悠久、文化薈萃。作為陜北革命的發源地、紅軍長征的落腳地、八路軍抗戰的根據地和解放戰爭的轉折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這里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觀所在地——佳縣白云山、高原要塞——鎮北臺等,而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紅堿淖,以及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紅石峽,更為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榆林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十年前的2003年,是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年。十年后,榆林依托資源創造了讓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榆林市的主要經濟增長指標都好于全國、西部、全省水平。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末的11.4%提高到2011年的18.4%,5年提高7個百分點,上升為全省第二(次于西安)、西部地級市第三(次于包頭和鄂爾多斯)、西部地級和地市級第九位。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居陜西第一,這表明榆林進入全省經濟“第一增長方陣”,成為新的重要“一極”。

神木縣萬鎮鎮張家溝村82歲的毛玉葉老人住院一月共花去8496元,個人僅花費了醫保外的400多元。近年來,醫改“神木模式”、“府谷模式”走在全國前列,榆林獲得“全國醫改最具影響力城市”。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2012年生產總值達到2769億元,躍居西部地級市第三、全國地級市第43位,對全省經濟總量增長貢獻率達到20%,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第二極;神木、府谷、靖邊躋身全國百強縣,定邊進入西部百強縣,神木成為西北首個GDP過千億的經濟強縣;現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正在成為陜西“第二糧倉”;發展活力持續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1042.15億元,分別占到全市、全省生產總值的37.6%、14.09%。城鄉居民收入較2008年翻了一番多,增速位居全省前三位,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保、城鄉低保等6項標準均高于全省水平;在全省率先實行了“15年免費教育”;醫改“神木模式”、“府谷模式”走在全國前列,榮獲全國醫改最具影響力城市稱號;城鄉區域互動并進,城鎮化率達到50.36%;交通體系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已經成為全省第二大交通樞紐,林木覆蓋率提高到32%。
能源化工基地高強度建設,使榆林成為“中國第一產能大市”,肩負起國家能源發展的重任,成為國家“西煤東運”的腹地、“西氣東輸”的源頭、“西電東送”的樞紐,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榆林市風貌

制圖/馬婧
榆林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中、省的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榆林視察,對榆林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認為榆林是資源富集、產業聚集、企業云集的區域板塊,是全省經濟增長最快、持續性最強的地區,提出要將榆林建成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極,出臺了專門支持榆林發展的10大類27條政策措施。這些都為榆林持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
榆林經濟因煤而興,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榆林對煤炭產業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2013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全球經濟低迷帶來能源需求不足,工業經濟呈現放緩趨勢,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榆林作為產煤大市,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2003年至2013年這十年中,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下降了9.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1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了6.8個百分點,比值分別由2003年的1:4.1:2.1到2012年1:16.1:4.9。基本上是一業為大,經濟發展呈“低位運行,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榆林持續發展的意見》(新“27”條),明確了榆林今后發展藍圖,要將榆林建成陜甘寧蒙晉接壤區“四化同步”的區域中心城市、開放創新的活力城市、“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陜西規模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更加突出能化基地要走“高端”、現代農業要上“規?!?,中心城市要“四化同步”、城市要“開放創新”,經濟總量要由2012年的2769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5800億元,其余主要經濟指標基本上5年都要翻番。
任務十分艱巨,需要榆林穩中有為,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結合起來,統籌施策,打造榆林經濟“升級版”。
站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榆林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榆林轉型的內外部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十二五”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榆林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為榆林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全省乃至全國的干部群眾對下一步的榆林充滿期待。榆林正在轉型升級的征途上昂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