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陜西擔當
——訪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

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絲綢之路”。如今,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這條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通道將再次煥發出無限生機。
作為陜西、西安的開放型經濟先導區,西安國際港務區責無旁貸地成為陜西、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重要支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建設中,西安國際港務區要如何擔當重任、貢獻力量?本刊特采訪了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
西部大開發: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一條經濟文化大通道,沿線國家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了經濟和文化的交融。古絲綢之路承載的是當時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愿望和需求。那么,您覺得與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哪些“新”的地方?
韓松:與古絲綢之路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單純的“商旅路”拓展成了“經濟帶”,這是歐亞商貿通道質的跨越,輻射范圍更大,涵蓋內容更廣。它將聯動亞歐涵蓋3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重新打通阻滯多年的亞歐經濟動脈,實現各國從交通、貿易至投資、金融的互聯互通,繪出惠及經濟帶沿線各國、甚而影響更深遠的亞歐經濟新版圖。
新歐亞大陸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經濟帶”商貿往來的物理載體。“新歐
亞大陸橋”的關鍵詞是“橋”,它的暢通問題主要涉及交通、管道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沿橋國家通關便利性建設,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沿岸港口群、城市群的陸路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以“新歐亞大陸橋”為骨,以沿橋各國間國際商貿、產業合作行為為血脈,更加強調經濟帶不同區間之間的多點合作,它崛起之后的受惠者將包括整個東亞、中亞、西亞和整個歐盟;使得太平洋至波羅的海至大西洋間的歐亞大陸“同頻共振”。
“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充分發揮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連接帶動“經濟帶”上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貿易、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與“新歐亞大陸橋”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更充足的戰略縱深和更豐富的合作形式,為與歐亞各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奠定基礎。
西部大開發:線性的“商貿路”要變成產業聚集的“經濟帶”,首先要有交通和物流的基礎保障,這樣才能吸引企業的入駐。您覺得什么樣的交通和物流才是經濟帶需要的?
韓松:暢通的物流通道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基礎條件。
我們認為,“新歐亞陸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大通道的物理載體,還存在著較多軟硬件上的不匹配、不兼容,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沿橋各國家、地區和城市的共同關注與共同努力,特別是我國要在國家層面予以推動,建立起“新歐亞大陸橋”上暢通有效的國際貿易新秩序。
要實現互聯互通,如果只重視鐵路和公路干線,就只是畫平行線,難以形成生態圈。“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暢通無阻的物流通道、物流集散的樞紐節點,要有信息化支撐和系統化服務的集輸運現代交通物流體系,包括物流基礎業、物流裝備制造業、物流系統業、第三方物流業、貨主物流業等。

從交通布局上說,首先,要在現有的交通樞紐和工業區基礎上,建設適合的物流園區和信息平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圈出多個節點;其次,要規劃和嫁接好貫穿東西的泛亞鐵路和公路等物流主干線,使沿線的鐵路、公路形成綿延不斷的線狀結構;再則,完善運輸干線與倉儲分揀、信息服務和區域配送相結合的物流網絡,使其能夠輻射周邊地區。這種“點線面”結合的交通物流體系,才有利于區域融合,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從物流形式上說,需要在物流通道大貫通的基礎上,建立起以公路、鐵路、航路無縫對接的多式聯運為依托,以現代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通過虛擬和物理的結合,最大程度發揮“新歐亞大陸橋”作為歐亞間最便捷物流大通道的作用。以西安國際內陸港為例,它通過與海港、邊境口岸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了“海鐵聯運”,通過物聯網技術支撐的現代物流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物流運輸中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共享,減少物流時間、降低物流成本。
西部大開發:陜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省份,西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是西部大通道和亞歐大通道的重要交會點。在此契機下,陜西、西安應處于何種位置?您個人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想法嗎?
韓松:陜西要立足自身的區位優勢,發揮西安國際港務區、綜合保稅區等作用。要把西安無與倫比的優勢轉化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力量,需要一個支點,這就是陜西、西安全力打造的中國內陸港。通過中國內陸港的平臺,這些自身條件才能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把陜西、西安推向對外開放的最前沿,讓內陸經濟與世界經濟產生互動。這是陜西、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陜西擔當”。
我們建議:在制度建設方面,建立強有力的新歐亞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通過設立由沿橋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參加的、高層次的“新歐亞大陸橋國際運輸協調委員會”,為沿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之間相互溝通和協商提供交流平臺,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監督政策執行。
在通關機制方面,沿橋各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新歐亞大陸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保障貨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通關效率,希望海關總署有關部門能夠積極協調沿途國家海關,為通過歐亞大陸橋運往各國的貨物提供通關便利,實現“屬地報關、一關到底”。
在設施建設方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鐵路運力和口岸換裝能力,加快沿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信息化建設,以使中國開往中亞、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真正實現穩定、可靠、快速運行。


西部大開發:您曾說過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最大意義在于改善陜西和西安吸引國際產業進入的“硬”環境,提升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目前在吸引產業入駐方面,以及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方面的情況如何?
韓松: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陜西、西安傾心打造的中國內陸港已經基本成型,并初步發揮了提升區域經濟外向度水平、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水平和促進國際貿易跨越式發展的作用。9月17日,西安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務院聯合驗收組的正式驗收;11月28日,“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開行,讓西安、陜西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又站在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上。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業務輻射陜西全境以及甘肅、寧夏、河南、內蒙古、山西等周邊省份,內陸港的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
在吸引產業入駐方面,園區圍繞現代生產型服務業,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引進了塔塔特鋼、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延長石油等世界500強企業,東盟國民國際產業園、臺灣MIT科學園、日本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落戶西安綜合保稅區,特別是西安綜合保稅區與陜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公司簽約共建的“陜西文化產業保稅園區”項目,是西北地區首個文化產業保稅園區,填補了西北地區在國際文化貿易方面的空白。園區初步形成了圍繞現代商貿物流,涵蓋倉儲分撥、信息化應用、廣告創意、區域總部等產業鏈完整。門類齊全的現代生產型服務業產業體系。
西部大開發:11月28日,西安國際港務區正式開通西安至中亞的“長安號”(西安-新疆-歐洲)國際貨運班列。這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何意義?

韓松:西安開行“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在交通區位、貨運市場競爭、與中亞地區的產業互補、基礎貨源支撐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基礎和優勢,通過中國內陸港的港口功能,讓這些優勢實現“聚合”,為國際物流大通道的建設提供有力的節點支撐。
“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是助推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西部地區由于地處內陸,向東開放,相比沿海地區,物流便利性較差、成本較高。而向西開放,與東部地區相比,反而具有物流優勢。對于西部地區而言,向西開放是一片“藍海”,而開行“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是進一步發揮陜西輻射帶動功能、助推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是促進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考量。“長安號”的開通,將使陜西、西安成為中國向西開放進程中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樞紐平臺,中國出口中亞的貨物在西安統一集結運往中亞,中亞出口中國的貨物在西安統一分撥發往全國各地。該班列將進一步發揮陜西聯東進西的交通區位優勢,推動生產要素向西部流動和聚集,有效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促進東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是陜西、西安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西安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排頭兵,是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板塊,以此為起點,構建起連通亞歐的物流大通道,將重新打通阻滯多年的亞歐經濟動脈,實現沿橋國家從交通、貿易直至投資、金融的互聯互通,促進要素聚集、形成產業鏈條,從而實現“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抓手。
西部大開發:西安國際港務區走過了五年的發展歷程,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一句“西安有的,沿海不一定有;沿海有的,西安也有了”,讓世界認識了西安國際港務區。未來,西安國際港務區在加快發展,助推陜西和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方面有哪些措施?
韓松:最近,西安國際港務區按照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在西安市《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實施方案》的框架之下,擬定了行動方案和建議。
一是做好“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的持續運營。做強平臺公司,組織好貨源,努力實現上半年每月兩班,下半年每月三班,力爭開通西安至莫斯科的五定班列,實現“一干兩支”中的“兩支”目標,全力推動生產要素向西安乃至西部地區流動和聚集。
二是全力推動申報自由貿易園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的精神,制定申報方案,全力推動創建自由貿易園區。
三是力爭將“西安港”納入國際港口航運體系。在國家交通運輸部正式取得“西安港”的國家港口代碼,使之成為國際運輸的“始發港/目的港”,并爭取享受國家給予港口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四是推動空港和陸港的聯動發展。積極爭取,促成省市啟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國際港務區“貨運快速專線”的通道建設工作,強化陸港與空港的一體化建設和聯動發展,促進現代立體絲綢之路建設。
五是構建開放格局,打造“兩園兩城四中心”。“兩園”即:“中國—中亞經濟合作園”(河瀆紡織、山林糧油)和“世界名品園”;“兩城”即:意大利城和法國城;“四中心”:一是依托新疆廣匯和延長石油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交易中心;二是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內陸港港航服務中心;三是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分撥交易中心;四是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在西安華南城和西安綜合保稅區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