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九成
群眾的事立即辦
□文/卓九成

富平縣農技專家送“技術”到田間
富平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群眾反映說,現在道路拓寬了,交通方便了,通訊發達了,可干部卻難見了,事情卻難辦了。他們認真進行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丟掉了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方法。于是,他們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在全縣干部中大力推行——
富平縣推行“群眾的事立即辦”的主要做法:一是在全縣43個窗口服務單位和24個鎮(管區)推行一站式辦公,解決以往群眾辦事“樓上樓下跑,科室也難找”的問題;二是推行“黨員干部工作日”制度,由部門“一把手”每月輪流坐班接訪,聽民聲、解民難;三是全縣1350名黨員干部對3680戶貧困戶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幫扶活動,責任到人;四是在全縣17個鎮推行為民服務“連心卡”制度,實行一個電話解民憂;五是要求干部記好“民情日記”,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心往群眾的事情上想。
為確保“群眾的事立即辦”落到實處,他們采取“掛牌上崗、亮牌示范、設立服務監督臺”等措施,制定推行了“首問負責、延時服務、限時辦結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調研活動開展以來,他們共收集群眾各類意見建議109314條,歸納整理了165條,目前已有67條得到解決,98條已提出整改方案正在解決。看到這些變化,群眾高興地說:“干部的作風轉變了,與群眾的距離拉近了,我們見到干部感到親切了。”
十二盤村地處富平縣北部山區,群眾祖祖輩輩住的是土坯房,有些村民至今還過著“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政府對他們實行移民搬遷,群眾高興地說:“黨和政府幫我們圓了祖祖輩輩的夢。”
薛鎮十二盤村地處富平縣北部的堯山,這里的109戶群眾祖祖輩輩住的是土坯房,村民出行難、看病難、孩子上學難,有些村民至今還過著“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村民渴望搬到平原上生活,可因為貧窮而無能為力。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富平縣領導多次到十二盤村調研,傾聽到了群眾心聲,了解到了群眾愿望,及時做出決定,幫助這里的群眾搬出山區,創造美好生活。他們整合民政災后重建、經發局易地扶貧搬遷、農發辦扶貧移民搬遷、住建局危房改造等資金,為每戶補貼3萬元,在地處平原的楊家村設立了移民安置區,幫助群眾建新村。目前,十二盤村已有80戶群眾開始建新房。
10月31日,聽說記者要來采訪,村民毛龍杰、曹建軍和村支書李文斌一起,踩著雨后的泥濘趕到鎮政府,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們村的群眾早就想搬到平原上生活了,可就是沒有政策,沒有土地。現在政府幫助我們搬遷,圓了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
不僅僅是十二盤村。據了解,富平縣這次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共整合資金1742萬元,搬遷涉及北部山區的薛鎮、白廟、峪嶺、底店、美原5個鎮(管區)的13個村29個村民小組上千戶群眾。

富平縣推行“一站式”辦公

富平縣農業銀行上門為群眾辦理業務
美原鎮仁合村的群眾祖祖輩輩吃的是含氟較高的苦咸水,能吃上干凈甜潤的自來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愿望。如今,他們的愿望實現了,群眾激動地說“吃上自來水,我們的生活真正從‘苦’變甜了。”
富平縣的美原、薛鎮、老廟三個鎮的地下水因含氟較高而口感苦咸,這里46個村近6萬群眾,有的吃地窖水,有的常年在外拉水吃,吃上干凈甜潤的自來水成了他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愿望。在這次調研活動中,富平縣委、縣政府把群眾的期盼記在心上,急事快辦,投資3025萬元,由水務部門組織實施“雷北供水工程”。
工程2013年5月開始,到目前已打好了一口巖溶水深井,埋設了300多公里的通水管道,已有23個村的14000多名群眾吃上了自來水。10月31日,記者在仁合村采訪,村主任王富良擰開自家屋的水龍頭,嘩嘩的自來水噴涌而出,他興奮地說:“吃上了自來水,我們的生活才真正由‘苦’變甜了。”
村主任說完,村民惠生科又對記者說,這里過去曾經實施過“甘露工程”,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吃水難問題,但后來地下水位下降,到了2005年,群眾就沒水吃了。他毫不掩飾地說:“我們雖然生活在關中平原,但常常出現群眾‘寧給吃個饃,不給喝口水’的現象。吃水都困難,更別說洗澡了。現在我們村已有40多戶村民安裝了太陽能,洗熱水澡方便多了。生活真的變了樣。”
群眾有強烈的致富愿望,但苦于沒有資金。雖然到信合、農行能貸到款,但又苦于沒有擔保,跑縣城貸款又不方便。如今,干部上門為群眾服務,群眾由衷地說:“貸款方便了,我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10月31日下午,留古鎮信用社內,前來辦理貸款業務的群眾,把在這里辦公的縣勞務局工作人員和信貸員圍得水泄不通。距鎮上不遠的三合村村民趙建剛對記者說,他目前養了300頭豬,這次想再貸10萬元,把養豬規模擴大到500頭。“干部的服務好了,我們致富的信心也足了”。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群眾表達了他們強烈的致富愿望。富平縣委、縣政府立說立行,及時落實,努力把群眾心想的事辦實辦好。群眾反映貸款擔保難,他們就及時成立了縣擔保中心,設立了擔保基金,由銀行按照1∶10的比例為群眾放貸。2013年他們就注入資金400萬元。群眾反映貸款跑路遠、不方便,負責這項業務的縣勞務局就配合縣信合在全縣設立了8個放貸點,方便群眾貸款。
縣農行是扶持農民群眾致富的重要部門,活動開展以來,他們在加大惠農貸款發放力度的同時,專門成立了“三農服務中心”,轉變作風,深入基層,上門為群眾服務。9月份他們僅用一周時間就先后為張橋鎮甜瓜種植戶發放惠農貸款400萬元,為莊里鎮南午、王莊、曹村幾個村的群眾辦理貸款授信800余萬元,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富平縣鄉鎮干部騎自行車下鄉服務群眾
一張“連心卡”,連著百姓心,傳遞愛民情,它既方便了群眾辦事,又溫暖了群眾的心。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連心卡雖小,卻在干部與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要是沒有這張連心卡,我老伴也許早就沒人了。”一位家住富平縣北部山區的劉姓老人,因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自己和身患重病的老伴一起生活。201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老伴突然病發,情急之下他便撥通了“連心卡”上村支書的電話,不到20分鐘,村支書就帶著醫生趕到了,使他老伴的病及時得到了救治。想起這件事,老人至今還有說不完的感激。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開始后,富平縣為落實“群眾的事立即辦”,在全縣推行了“連心卡”制度。記者觀察到,這張橘紅色的小卡片,正面印有包村干部、村支書、村主任的姓名和聯系電話,背面印有縣財政、農業、民政、城建、土地等服務窗口負責人的姓名和電話,群眾有事可隨時撥打,干部努力做到“有求必應,有愁必解,有難必幫,有險必救”。城關鎮竇村七組村民李長海、張愛芳老兩口打電話給鎮領導反映說,他們家的社保款被拖欠了,鎮領導接到電話后及時進行協調,解決了該村社保資金短缺的問題,了卻了老人的一樁心事。
據了解,富平縣到目前共為群眾發放“連心卡”20多萬張,已接受群眾撥打的需求電話65320人次,干部為群眾提供的各類服務13100件(次)。群眾風趣地說,“過去是‘干部動嘴,群眾跑腿’,現在是‘群眾動嘴,干部跑腿。’連心卡,真是服務群眾的便民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