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莉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而致使食管內部黏膜發生糜爛、潰瘍等一系列病變。作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1例,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24~75歲,平均(46.2±6.7)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6.2±1.1)年。參考胃鏡下食管黏膜病變分級標準,Ⅰ級23例,Ⅱ級28例,Ⅲ級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制訂的全國反流性食道病(炎)診斷及治療方案的相關標準[1]。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排除有過敏史及過敏體質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按隨機雙盲法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1例。治療組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25~75歲,平均(47.3±6.2)歲;病程2個月~7年,平均(5.9±1.3)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24~75歲,平均(45.1±3.8)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6.3±0.8)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灶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20 mg/次,2次/d口服,莫沙必利5 mg/次,3次/d口服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基本方藥組成為:旋覆花10 g,代赭石15 g,川厚樸10 g,半夏10 g,生姜 6 g,甘草 6 g,黨參 10 g,茯苓 20 g,白術 10 g,郁金 10 g,丹參15 g,竹茹6 g,砂仁12 g,陳皮10 g。胃脘脹滿加白蔻15 g、腹皮10 g;痛者加元胡15 g、沒藥10 g;納差加建曲10 g;胃陰不足加沙參10 g、玉竹10 g;濕熱者加薏苡仁30 g。泛酸明顯者加烏賊骨10 g,1劑/2 d,水煎取汁,分4次口服,2組療程均為2個月。
1.3 療效判定[2]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食管黏膜損傷0級;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食管黏膜損傷均恢復至1級;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胃鏡下食管黏膜損傷較治療前提高1個等級;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下食管黏膜損傷無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83.87%,治療組總有效率93.55%,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出現1例嘔吐,1例皮疹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好轉,治療組2例出現輕度腹瀉,兩組患者均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發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反流性食管炎臨床治療后復發率高。單純中藥治療時間較長,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本組資料中,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降逆和胃治標;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治本;陳皮、川厚樸理氣和胃以調理氣機,氣機升降有序,則胃氣得降,反流得除。該病病程較長,久病入絡,加之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阻滯,所以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參;另肝氣郁結犯胃,是本病發生和復發的重要因素,故加用疏肝解郁行氣之郁金等,甘草調和諸藥;配合胃動力藥恢復胃腸道正常的蠕動和張力,抑酸劑對癥治療,中西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降逆之功,脾升胃降恢復正常,則胃氣得降,濁氣得平,食管自安。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無嚴重不良反應,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1] 沈敬鴻.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中醫藥學報,2010,38(5):110-111.
[2] 唐麗明,魏愛勤,曹麗霞,等.中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研究進展.江蘇中醫藥,2009,4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