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軍
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湖北武漢 430000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搏動性頭痛,常在數小時內出現一側頭部的疼痛,并逐漸加劇,直到出現惡心、嘔吐后,感覺才會有所好轉,發作前或發作時常伴有神經、精神功能障礙[1]。本文主要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來該院治療偏頭痛的患者80例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來該院治療偏頭痛的患者8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中醫辯證治療,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在19~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5歲,病程6個月~24年不等,平均5.4年;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在18~58歲之間,平均年齡38.1歲,病程6個月~25年不等,平均5.2年。其中左側頭痛25例,右側頭痛24例,前額頭痛11例,雙側交替頭痛15例,部位不定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史、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①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疾病部分》關于偏頭痛的部分;②有搏動性頭痛,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等癥狀;③排除高血壓、腦外傷、顱內病變造成的頭痛,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造血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對伴發病癥對癥治療,療程為1個月。觀察組采用中醫辯證治療:①肝腎虧虛:頭痛隱隱,時輕時重,舌紅少苔,口干,脈弦細;藥方(大補元煎加味):山茱萸12 g、熟地黃 15 g、杜仲 12 g、枸杞子 12 g、山藥15 g、黨參15 g、川芎9 g、當歸9 g、制何首烏 30 g。②瘀血阻絡:頭痛反復,或左或右,舌暗紫,脈弦澀;藥方(通竅活血湯):赤芍藥 12 g、川芎9 g、紅花 9 g、桃仁 9 g、白芷 10 g、丹參 20 g、郁金 15 g、醋延胡索 15 g、醋柴胡 9 g、石菖蒲 15 g。③風痰上擾:頭痛起止無常,口苦,舌胖大,脈弦滑;藥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 10 g、法半夏 9 g、橘紅 6 g、白術 15 g、蔓荊子9 g、茯苓 10 g、川芎 9 g、刺蒺藜 15 g、甘草 6 g。④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眼目抽痛,口干口苦,苔薄黃,脈弦數;藥方(天麻鉤藤飲):鉤藤15 g、天麻 10 g、黃芩10 g、石決明30 g、桑寄生15 g、牛膝15 g、梔子 10 g、川芎 9 g、夜交藤15 g、茺蔚子 15 g。⑤寒凝肝脈:頭部劇痛,面色發青,苔薄白,舌質淡暗,脈沉細弦;藥方(吳茱萸湯):生姜 6 g、吳茱萸 3 g、白芷 9 g、川芎 9 g、藁本9 g。以上中藥日服1劑,分2次溫服,治療1個月。
痊愈:頭痛完全消失;顯效:頭痛明顯減輕;有效:頭痛有所減輕;無效:頭痛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 < 0.05說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痊愈20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痊愈14例,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5%;兩組具有顯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搏動性頭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西醫治療效果不顯著,只能起到緩解病痛的效果,而且長期服用尼莫地平片會有很大副作用[2]。中醫認為偏頭痛大多是肝經火風所導致,之后敖恒血行不暢、氣滯血瘀、腦絡阻滯,因而中醫辯證治療主要采用地龍、白芷、全蝎通絡止痛,采用赤芍、紅花、川芎通暢腦絡,白芍、柴胡、苦參清肝瀉火。
依據傳統中醫辨證理論,經絡被遏而氣血逆亂,血瘀阻絡,腦失所養而致偏頭痛[3]。通過中醫辨證治療,對不同類型的偏頭痛采取不同的藥方治療,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 黃祖春,晏勇.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00,80(2):157.
[2] 于福恩,王振才,楊淑珍.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3,9(7):399-401.
[3] 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病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