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素
河源市連平縣慢性病防治站,廣東河源 517100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于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鄰近組織發生的炎癥,簡稱盆腔炎,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等[1]。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藥物及人工流產率逐年增多,盆腔炎發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質量構成了嚴重威脅。盆腔炎為一種混合感染的疾病類型,及時明確診斷,并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案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選取我站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婦產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16例和對照組14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中藥治療,回顧分析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30例,年齡19~45歲,平均(32.7±2.2)歲,所有患者均通過詢問病史、婦科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少診斷有困難者借助B超檢查確診。均與盆腔炎性疾病診斷標準(2006年美國CDC制定)[3]符合,病程2個月~9年。其中盆腔積液4例,慢性附件增厚粘連16例,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6例,炎癥包塊4例。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慢性闌尾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結核、盆腔腫瘤等疾病;藥物過敏;資料不全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6例和對照組14,兩組在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患者均以程度不等的間歇性或持續性下腹墜脹疼痛,伴會陰部不適及腰骶酸痛,多在性生活后和勞累時加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個別患者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性欲低下、痛經、無生育或經常性流產和宮外孕。婦科檢查:子宮舉痛活動受限,陰道分泌物多,單側或雙側附件區粘連及增厚,可觸及塊狀或條索狀腫或并伴有壓痛。采用超聲檢查附件區有炎性包塊或宮腔內有積液等。
兩組患者均給予臥床休息、補充營養。對照組采用青霉素960萬U,加入少量液體中分為2次靜脈滴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2次/d,阿米卡星400 mg一次靜脈滴注,共用5~7 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失笑散(由炒蒲黃、五靈脂組成)治療,溫開水送服,5 g/次,2次/d。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藥物。以上治療作周期療法,每個月經周期治療1個療程,1個療程后未痊愈者,繼續第2個療程,共3個療程。
治愈:B超檢查提示基本正常,婦科檢查白帶明顯減少,壓痛消失,患者自覺癥狀消失;好轉:B超檢查提示好轉,婦科檢查僅有輕微壓痛或壓痛明顯減輕,自覺癥狀減輕或明顯減輕,白帶減少;無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癥狀及婦科檢查均無變化。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85.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臨床婦科常見疾病類型中,盆腔炎具有一定的發生比例,好發于性活躍期,與婦女細菌感染和體質均有密切相關性,采用單一藥物應用效果多不理想。病原體除來源于自體外,還包括外源性,多沿生殖器黏膜上行蔓延和經淋巴系統蔓延所致。宮腔手術操作感染、性生活不衛生、經期衛生不潔均為誘發盆腔炎的因素。依據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更具針對性和合理性,革蘭陰性菌采用阿米卡星應用效果較佳,革蘭陽性菌采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佳,甲硝唑多在厭氧菌感染中應用。本組觀察組加用中藥方劑應用,具有散結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炎癥吸收和消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
盆腔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盆腔炎患者需囑患者多休息,多食高蛋白營養性食物,注意補充水液,維持電解質平衡,依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抗菌素應用,需注意用藥時間用足夠長、用量需足夠大,以免病情反復造成慢性盆腔炎發生,故需重視治療的徹底性。慢性盆腔炎指病程>6個月者,因器官周圍粘連,長期炎癥刺激,病情纏綿,遷延不愈,故需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加強衛生知識宣傳,預防和治療結合,以降低盆腔炎發生率,同時治療時間較長。盆腔炎屬祖國醫學的“帶下”、“月經不調”、“崩漏”、“痛經”、“癥瘕”等病癥范疇[5]。中醫近年來在治療婦科盆腔炎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中醫學認為,盆腔炎多因行經、產后或胞脈空虛,失于濡養,濕濁熱毒內侵所致[6]。濕濁熱毒內侵,正邪交爭,則見發熱惡寒;邪毒蘊結下焦,氣血阻滯則帶下腹痛;瘀血與邪毒搏結,日積月累則可形成包塊。若失治、誤治,遷延不愈,則化為慢性盆腔炎。治療主張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增強臨床效果。我站近年來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方劑失笑散(由炒蒲黃、五靈脂組成)治療,其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85.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
綜上,婦科盆腔炎依據臨床表現及婦科檢查,行及時明確的診斷,采取綜合的方案治療,可顯著提高總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1] 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43.
[2] 白茜,宋海霞,李彥.盆腔炎32例臨床診治研究[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0(6):1009-1011.
[3] 鄧美姣.100例盆腔炎臨床診治探析[J].中外醫療,2011,30(33):2250-2252.
[4] 李文英,劉霞.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86例療效觀察[J].甘肅醫藥,2010,29(5):1005-1008.
[5] 羅運美.盆腔炎的臨床診治經驗[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6):1672-1674.
[6] 紀肖容.45例婦科盆腔炎臨床治療觀察[J].北方藥學,2012,9(7):1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