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凱 李世云 衡丙祥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463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主要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其分為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非典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三類,其中以DSPN最常見,為慢性、對稱性、病程依賴性的多發感覺和運動神經病變,以長期高血糖為發病基礎,是代謝紊亂、血管損害、神經營養因子缺乏、氧化應激和免疫損傷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DPN影響了近60%的糖尿病人群,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并發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筆者臨床應用益氣通絡合劑治療DPN 89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臨床共觀察病例180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為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糖尿病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89例,男52例,女37例;年齡27~82歲;糖尿病病程1.5~35年,DPN病程0.5~15年。對照組91例,男51例,女40例;年齡30~77歲;糖尿病病程1~33.5年,DPN病程0.6~16年。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總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國際協作研究組(WHOPNTF)的診斷標準。①符合WHO提出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有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和體征,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四肢(至少雙下肢)持續性疼痛或/和感覺障礙,雙下肢拇指(至少有一拇指)有振動覺異常,用WHOPNTF分度音叉拇指處測3次,振動覺的值≤7.0,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低于同一年齡平均值標準差(1s)以上。
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如毒物、藥物等所致。②伴隨其他嚴重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衰、腫瘤等。③不能堅持治療者。
兩組均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以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使血糖穩定在較平穩范圍,空腹血糖4.0~7.0mmol/L,餐后2h血糖4.0~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接近6.5%。
對照組常規應用改善循環、營養神經藥物。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本院制劑益氣通絡合劑(藥物組成:黃芪、白芍、桂枝、丹參、雞血藤、地龍、知母、桑枝、桃仁、紅花、木瓜、川牛膝、陳皮、茯苓、山藥、白術、黃連、水蛭、甘草)每次200ml,每日2次,4周為1個療程。
觀察項目:治療開始及療程結束時檢測患者癥狀、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及肢體血管彩色多普勒等變化;并于每周檢測1d患者血糖變化,隨時調整口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用量,使血糖穩定在合適范圍,如有不良反應發生,隨時處理。
療效標準:依據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總積分較前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證候總積分較前減少≥75%;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證候總積分較前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證候總積分較前減少<30%。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癥狀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癥狀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組內各項癥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癥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mmol/L)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組內各項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89例,治愈20例,顯效31例,有效3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38%;對照組91例,治愈14例,顯效22例,有效36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79.1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具有起病緩慢、隱匿性強、癥狀逐漸加重、不易逆轉等特點,是導致糖尿病足和其他危重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中醫學“痿癥”、“痹證”甚或“脫疽”范疇,患者多由素體氣虛、陰虛,加之飲食不節,日久不愈,病情遷延,漸致燥熱內生,營陰暗耗,氣血虛損,不能榮達滋養四肢末端而發病。《景岳全書》認為:“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至,而各見其偏廢之病。”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脈絡瘀滯,不通則痛而見隱痛、涼痛或灼熱疼痛;陰血虛則不能濡養肢體、肌肉、筋骨,故見四肢感覺減退、麻木、痿軟無力,甚則肌膚甲錯等。呂仁和教授依據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痰瘀阻絡程度,認為DPN早期主要病機為氣陰兩傷,經脈不暢[3]。“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虧虛,血運無力,陽氣不能溫通經脈而致瘀血內阻,瘀血久積,加之病邪入絡,絡脈閉阻,漸致臟腑功能受損而變生諸癥。
我院自制的益氣通絡合劑立足于辨證論治,調和臟腑,疏通經絡為法。取黃芪補氣而行血;白芍、桂枝一陰一陽共奏通調血脈、緩急止痛之功;丹參舒血止痛,祛瘀生新;雞血藤、川牛膝補血活血,舒筋活絡;桃仁、紅花配伍活血化瘀止痛;桑枝、木瓜除腰膝關節酸軟疼痛;陳皮、山藥、茯苓、白術健脾益氣生津;黃連、甘草清熱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主要含有黃酮類和豐富的氨基酸,具有擴張血管、保護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減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免疫調節的功能[4];同時黃芪還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能促進各類細胞的生成、發育及成熟過程;丹參具有改善循環障礙,從而改善細胞缺血缺氧所致代謝障礙的作用;地龍可通過降低血黏度,提高紅細胞膜的穩定性和紅細胞的變形性而改善血液循環;紅花有增加纖維蛋白的溶解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桂枝、雞血藤、知母、桃仁、黃連、甘草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
中醫藥治療DPN立足于其為消渴病的變證。《靈樞·五變》曾提出:“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素問·痹論》提出“營氣虛則不仁”。因此說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者,表現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日久郁熱內盛,筋脈失濡而見灼熱疼痛、麻木;以氣血虛為本者,血瘀阻滯絡脈為標,因氣虛鼓動無力,血行遲滯、脈絡郁滯而表現為肌膚不榮、麻木、感覺減退、肌膚甲錯等。病程日久,陽氣不能化生而致陽氣虛不能溫養經脈致經脈閉阻,血行不暢,瘀血加重而不通則痛,虛甚者隱痛,瘀重者刺痛,郁熱明顯者燒灼樣痛。因此治療以補虛和化瘀并重,使氣血運行,臟腑調和,經絡通暢,以達扶正不留瘀、祛瘀不傷正之效。通過療效對比發現,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糖尿病病程長,并發癥復雜,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運用現代醫學理論與實驗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總結不同證型、不同臨床表現時治療的最佳模式,通過提高臨床療效,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展及有效降低高額醫藥花費,切實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小組.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4):232-237.
[2]Little AA,Edwards JL,Feldman EL.Diabetic neuropathies[J].Pract Neurol,2007,7(2):82-92.
[3]肖昌慶.呂仁和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9):86.
[4]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343,345.
[5]苗明三.法定中藥藥理與臨床[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西安公司,1998:245,284,371,497,660,754,947,951,105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