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若民眾收入沒增長,GDP增速只是自拉自唱
我們的經濟發展應當實現一種 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提高。經濟的增長應當與收入增長同步,因為大多數人民群眾相對GDP的增長,更關心自己的收入。如果我們的GDP無法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發展,也不利于穩定。
李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就業將成明年宏觀調控首要指標
2013年宏觀調控已達成一致思路,就業將成為首要指標。與過去物價、投資等指標不同,從就業出發的宏觀調控政策將更能體現以人為本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就業率指標外,包括各行業的就業和各層次的就業等結構性因素都將成為宏觀調控政策關注的重點。
周天勇(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城鎮化要注意保護農民權益
新型城鎮化進程可帶來大量投資機會與消費升級,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力量,但在土地方面應注意農民權益保護。在土地問題上,建議實施“同地同價,平等入市,政府收稅”政策,不能用“行政拍賣”來代替市場問題,否則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以及經濟問題,導致兩極分化更嚴重。應該出臺戶籍制度改革、財稅改革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配套政策。在戶籍制度上,取消城鄉分割二元戶口登記制度。在財稅上,應減稅來鼓勵創業,尤其是創辦小微企業,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進城與就業。否則,只是土地城市化,而產業與人口并沒有城市化。最后是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市民化過程中,應該從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讓進城的農村人享受到城市人的均等待遇。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2013年積極財政政策有兩大特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這與2010年、2011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有很大區別。2013年積極財政政策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對于基礎、公共設施以及民生領域將繼續擴大,二是受中央對于經濟預期和地方換屆效應雙重因素影響,2013年初將會加快投資節奏。積極財政政策同樣也將會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如擴大營改增的試點和實施行業。明年可以適度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赤字率可以適度提高到2%左右。
倪星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院長、教授):
官員財產公示需上下合力
官員財產申報公開試點上取得突破,還需要從哪幾方面努力?第一,不能又讓申報制代替公開制,官員財產公開一定是全部的公開、網絡的公開、面對社會公眾的公開,這是大方向必須堅持。第二,官員財產公示迫切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支持,需要建立一個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監管部門要可以隨時掌握官員的存款、房產、股票、證券等財產信息,并隨時進行核查。而且,對于官員財產的核查一定要主動進行,不能依靠社會、網絡舉報,否則就會被社會牽著鼻子走,陷入消極被動,查處的越多越被動,社會也越不信任。第三,官員的財產公示不能總是自下而上的,而應該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
施正文(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
地方非稅收入突增或影響結構性減稅效果
眾所周知,為了應對嚴峻經濟形勢,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通過減稅來擴大企業投資和私人消費,將更多的錢留給企業和個人,從而實現刺激經濟的目的。可在當前許多省份稅收收入下降,非稅收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效果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掉了,企業負擔并沒有減輕,國家刺激經濟的目的也被大打折扣。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經濟體制改革有5件大事要做
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路線圖,有幾件大事兒一定要做:第一、政府退出經濟。在過去政府廣泛的參與經濟活動,對市場的過度管制和干預這些都構成了腐敗的源頭,政府退出經濟,因此具有提高經濟效率和實現社會公正的雙重意義。第二、財稅改革近期需要全面減稅,要大幅地削減政府的支出,特別是在投資方面的支出和冗員工資支出,在人大適當到會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財政的自主性。第三、監管改革,要遵照凡是市場能做的都交給市場的這樣一個原則,實行最小監管法,把監管的范圍縮到最小,提高監管的透明度,監管部門要依法監管,不得以監管為名,干預企業的經營,大力發展行業協會和行業組織,凡是有可能的地方,均用行業自律代替行業監管。第四、取消國有和民營資本的區別。第五、土地制度改革,確定農民的土地權益入手,允許多種政權的流通,打破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對于保護農民利益,降低低價和放價,釋放民間需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