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賀貴成
教育,不僅是衡量一個地區發達程度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0年來,四川在實施教育惠民工程、推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發展上,究竟有哪些成效?今后10年四川教育事業將如何發展?
籍田鎮是雙流縣最邊遠的鄉鎮之一,由于地處丘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籍田中學不僅要接收本鎮學生,還要覆蓋相鄰的鄉鎮。來自大林小堰溝村的劉紅,就是籍田中學高一的在讀學生。有機會和其他孩子一樣坐在教室里學習,對于這個花季少女來說顯得更加珍貴。
劉紅來自一個特殊困難家庭。在她讀初二那年,父親不幸患上了尿毒癥。這噩耗猶如晴天霹靂,落在了這個不算富裕的家庭。
“爸爸每周要到華陽鎮醫院做兩次透析,聽媽媽說至少要上千元。”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弟弟還在上學,沉重的擔子只能壓在母親一個人身上。劉紅心里明白,初三畢業之后,她極有可能面臨輟學。
雙流縣免除丘區高中學費的消息,讓原本已經放棄希望的劉紅消去愁容。由于劉紅成績優秀,她不僅不用交學雜費,就連書本費、住宿費也全部免除了,每月還能從學校領到200元生活補助。“現在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好好讀書,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
“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我們雙流在全縣所有高中實行了免費教育,凡是計劃內生源,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入讀高中,都能享受免繳學費的惠民政策。”雙流縣教育局局長賈兆余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雙流縣在全省率先免除本縣籍高中教育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2012年春季學期免除雙流籍農村高中教育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392.1萬元,9782人受益;2011年秋季學期免除雙流籍高中教育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784.85萬元,18410人受益。
與此同時,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信息技術費、課本費、作業本費和寄宿制學生住宿費。義務教育階段保障經費按月撥付到校,落實縣級配套資金2958萬元,落實上級補助資金4148萬元。
[數字]10年間,四川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34.2%提高到77.4%。近4年中央和省級資金共投入81.6億元,推進職業教育攻堅,高中階段在校生職普比提高到48.2︰ 51.8。
2012年初,新都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謝信,寫信的人是首批在該校接受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的87名學生。
或是走上了參軍的道路,或是進入企業實習,或是在校備考大學,在完成了2年的學習后,這一群牽動新都人心的學生們,已經奔赴各地頂崗實習。他們從新都走出去,開始了新的人生。
2009年9月,四川省率先全面啟動了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在國家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藏區孩子提供3年的免費中職教育。
“學校的條件非常好,在這里學到了很多知識。”來自甘孜州瀘定縣的計算機專業2年級學生杜倩蕓剛到學校時還不會使用電腦,第二年就當上班干部,還是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打起字來手指如飛。2012年5月,杜倩蕓已到一家銀行從事數據錄入工作。
杜倩蕓的事例是來到新都學習的藏區學生的縮影。
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學生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加上漢藏文化的差異,生活習俗的不同以及語言的障礙,不少學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何因材施教,讓學生們掌握到真才實學,提高綜合素質,順利就業?
“藏區學生動手能力強,我們的專業課就從基本的操作學起,有了具體的印象后再學理論,這樣更有利于他們接受和理解。”有著20多年教學經驗的梁仁靜說。
經過不斷探索,學校總結出了“德育為先,突出技能,先會后懂,逐步提高”的原則,采取“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開進了實訓工廠;針對學生的知識狀況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老師們利用周末給藏區學生補習語言、技能實訓等課程;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力求學生聽得懂、能理解;對“9+3”學生的文化基礎課、專業技能課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考試、考核……目前,學校為學生們開設了計算機、電子技術應用、旅游等專業。
[數字]創造性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4年組織近4萬名藏區學生到內地學習,首屆學生2012年順利畢業,初次就業率達98.3%。該計劃目前已覆蓋省內民族地區、秦巴山區和新扶貧標準以下所有農村貧困家庭學生。“9+3”模式已經成為四川教育一張亮麗的名片,并在全國推廣。

進入2012年的最后一個月,一個接一個的好消息讓康定縣回民小學校527名師生心里樂開了花:先是甘孜州教育局將回小旁的青少年活動室劃歸回小,為學校增加約1500平方米的教學場地;接著,作為成都小學教育“五朵金花”之一的成都實驗小學與回小簽訂協議,為其開設網課教育。借“外腦”,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實現了少數民族地區與其它地方的優質教學資源對接。
康定縣回民小學是甘孜州一所有著62年歷史的學校。盡管這所學校在當地已屬“名校”,但隨著省內各地發展中出現的區域差異狀況,回小也與成都等川內發達地區的小學落下“不小差距”。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康定回小與成都實驗小學聯手開展遠程網絡對口教育。這在甘孜州小學教育層面尚屬首次。
“目前,我們的骨干教師已在成都實驗小學學習后回來開起了網絡班教學。”回民小學校長袁洪珍說,“網絡教育就是讓我們與對口學校實現同步教學,學生同步學習、教師同步授課、質量同步推進”。
[數字]民族地區教育實現跨越發展,實施“十年行動計劃”、教師培訓與對口支援等五大民族教育工程,10年間投入中央和省級資金近80億元。民族地區“普九”人口覆蓋率由24.08%提高到100%,高中階段教育接近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