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 呂青 夏愔愔 黃飛 陳秋蘭 陳明亭 張慧
肺結核是我國法定重大傳染病。2001—2010年,我國肺結核報告發病人數始終位居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的前列。據最新調查結果估算,2010年我國現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523萬例,每年新發肺結核患者約100萬例[1]。有可疑癥狀及時就診并規范治療是預防肺結核傳播的最有效手段[2]。而準確掌握癥狀、傳播途徑等相關知識是采取健康行為的前提。我國2001年發布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簡稱“規劃”)[3]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全民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80%。為了評價這一指標的完成情況,并指導今后全國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在2010年進行的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簡稱“流調”)中設計并開展了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曉率調查。
抽樣點年齡在15歲及以上(出生日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常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除去離開本地6個月及以上人口)和外來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6個月以上外來人口)。
1.抽樣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等比例隨機抽樣方法[1],首先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數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流調點數,保證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少有1個流調點;在抽中縣(區)的城鎮或鄉村中,以1800名為一個抽樣單位連續編號,采用隨機數字法抽樣確定應調查的鄉鎮(街道);將抽中鄉鎮(街道)按人口分為2500~3000名的村(居委會)級抽樣單位,進行隨機整群抽樣,確定應調查的村(居委會)。最終在全國共抽取176個流調點(包括城鎮點77個,鄉村點99個)。
2.調查方法:各調查點由接受過培訓的調查員使用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對調查點所有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詢問式調查。調查問卷的問題分別對應5條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4],由相關專家設計、討論確定。
3.質量控制:本次知曉率調查作為流調的一個組成部分,遵循流調總體質量控制要求,采用分級、分階段的方式進行。調查前專家反復論證調查方案和問卷,進行預試驗并修改問卷,培訓調查員。現場調查期間,每個調查點安排相應的現場質量控制督導員,問卷調查后由專門的復核員進行問卷核查,無誤或查漏補缺后進行統一軟件雙錄入。現場調查結束后,按照統一方案進行原始資料和數據庫驗收。
采用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現場錄入軟件和EpiData 3.1進行雙錄入。采用SPSS 17.0軟件根據結核病核心信息知曉率公式進行統計分析[5]。
知曉率公式:

252981調查對象中,男性116 949名(占46.2%),女性136 032 名(占53.8%);平均年齡(46.5±16.5)歲;城鎮人口114 911名(占45.4%),鄉村人口138070名(占54.6%)(表1)。

表1 252 981名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
252 981名調查對象對5條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57.0%(720 912/1264 905)。男性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58.7%(343036/584 745),女性為55.6%(3 778 760/680 160)。城鎮居民的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63.4%(364159/574 555),鄉村居民的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51.7%(356 753/690 350)。
5條信息知曉率分別為68.0%(171 961/252 981)、74.4%(188 252/252 981)、61.5%(155 611/252 981)、30.7%(77 757/252 981)和50.3%(127 331/252 981)。其中,關于肺結核癥狀的第二條信息知曉水平最高,為74.4%(188 252/252 981),第四條免費政策信息最低,為30.7%(77 757/252 981)(χ2=121 924.1,P<0.001);第一條信息知曉水平年齡組別差異最大,15~歲年齡組知曉水平最高,60~歲年齡組知曉水平最低 (χ2=9536.7,P<0.001);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人群各條核心信息的知曉率比較

表3 不同特征人群對主要核心信息知曉率的比較
5條核心信息中,分別統計了5條,癥狀、就診機構和免費政策3條,以及癥狀和免費政策2條主要核心信息知曉情況,知曉水平依次上升(χ2=221.8,P<0.001)。其中,2條主要核心信息知曉情況,除年齡因素外,中部最高、西部最低(χ2=2129.4,P<0.001)。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表3。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條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57.0%。雖然與2006年開展的全國結核病知識、信念、行為調查結果[6]相比有所進步,但與《規劃》中要求到2010年達到80%的目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提示需要繼續大力加強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核心信息知曉水平隨年齡增長而遞降,其中60歲以上年齡組知曉水平最低;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相比知曉率水平相差10個百分點以上。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的是老年組知曉率最低[5-10],提示中老年年齡組是需要重點加強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人群,而這部分人群恰恰多是留守在農村地區家中,開展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困難的人群。而與以往研究相比變化的是,20歲以下年齡組人群的知曉率明顯上升,這與近幾年加強在學校開展結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有直接關系。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條核心信息中知曉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第2條(癥狀)、第1條(傳播途徑)、第3條(就診機構)、第5條(可治愈性)和第4條(免費政策)。其中,前4條知曉率均在50%以上,最低的第4條和次之的第5條相差20個百分點,與第1條相差更加懸殊。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提示以往針對前3條的宣傳工作取得值得肯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提示作為重要信息中的免費政策信息仍然存在誤讀,這也是一直以來宣傳工作的難點,需要進一步討論如何更準確、有效的傳播。
1.各地加強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曉情況和特點分析: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地區、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曉水平不同,由于各地情況不同,沒有一個策略或方法是適用于任何地區、任何人群的。因此,各省、地市、縣區應通過分析現有資料或開展知曉率調查等方式了解當地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具體知曉情況,分析具體特點。
2.因地制宜地制定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在掌握當地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曉情況和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系統的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計劃。根據可利用資源的大小,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的優先次序、實施辦法、工作預算和經費缺口。積極動員社會其他相關部門,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利用雙方優勢,共同完成計劃工作。
3.有針對性地設計傳播活動:要特別針對突出特點,如知曉程度低的地區和人群、知曉水平低的核心信息設計傳播活動。設計傳播活動時,要充分考慮當地語言、文化、風俗等具體情況,使傳播活動喜聞樂見,從而有效到達目標人群。
4.注重監控和評估:基于前三點建議,在制定工作計劃時就要將評估方案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進行設計,使實施的活動得到有效評估,科學準確地了解活動和方法的有效性,明確今后需要改進的方面。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應對活動進行有效監控,保證活動按照計劃執行,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 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辦公室.2010年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中國防癆雜志,2012,34(8):485-508.
[2] 王隴德.結核病防治.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全國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信念行為調查報告.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
[6] 田本淳,孟憲鵬,呂書紅,等.2006年全國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核心信息知曉情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08,24(6):409-412.
[7] 范春,劉琍,汪清雅,等.2006年重慶市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8,24(8):579-582.
[8] 樊利紅,李國剛,王麗芳,等.河北省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分析.醫學動物防制,2010,26(5):407-409.
[9] 謝艷光,房宏霞,王紅艷,等.黑龍江省全人口結核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報告.中國防癆雜志,2006,28(4):206-209.
[10] 王仕昌,劉志敏,鄭建禮,等.山東省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信念行為調查研究.中國防癆雜志,2009,3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