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素平,陳明
(1.大連交通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8;2.渤海大學 商學院 ,遼寧 錦州 12113)*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峻,勢必影響到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內部資源的代際轉移主要通過人力資本投資、遺贈、贍養等形式實現,而社會資源的代際轉移則主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等社會轉移支付機制實現.在傳統社會中,家庭內部的資源代際流動是資源代際轉移的主要形式,這是一種封閉式的代際資源轉移模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以社會保障為基礎的開放性的社會資源代際轉移已經成為主導模式.因此,隨著高齡化的到來,如何實現合理的代際間的分配問題,已成為頗為關注的社會問題.
本文采用量化及數據模型分析的方法,科學分析退休年齡設定基礎條件及利弊因素,并在借鑒日本退休制度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與探討延遲退休的利弊與其可行性,提示如何平衡代際間交換關系,為我國退休制度政策的制定與制度銜接提出建設性建議.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成長階段(青少年時期)、工作階段(成年時期)和退休階段(老年時期).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人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經濟特征,需要進行不同的經濟決策.退休年齡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養老金對工作收入的替代水平、個人財富、健康狀況等[1].導致老年人提前退休的主要原因是養老金制度,而造成老年人勞動參加率低的原因除了養老金制度以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這包括老年人本身和勞動力市場條件兩個方面.一方面,當一個人進入老年后,其體力、精力和反應等方面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在經濟技術條件變化的情況下,由于老年人學習和接受能力比其他年齡人口要差,勞動生產率也低于其他勞動年齡人口,因此,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是否退休是一種經濟決策.經濟學假設,個人的決策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影響退休決策的因素:

式中:i為用于購買商品和服務等消費的家庭收入;I為非工作時間,通常為閑暇時間.每一個人或家庭要在以下限制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即

式中:w為工資率;h為用于工作的時間;r為資產收入;k為家庭總資產;T為全部時間,即24 h.工作收入超過閑暇的價值時,一個人就會將時間配置在勞動力市場上,繼續從事工作.反之如果閑暇時間價值超過了配置于勞動力市場上的價值,他就會選擇退休[2].表1為不同國家平均人口退休年齡.

表1 一些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的男女平均退休年齡

表2 2000年一些國家50歲以上人口不同年齡段勞動參與率
表2為2000年不同國家50歲以上人口勞動參與率,從表中可看出,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勞動參與率要高于發達國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甚至缺乏,老年人終生收入水平比較低、經濟轉型的沖擊等.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降低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和標志.
當一個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時,社會資源的代際轉移關系就可能會出現矛盾、沖突甚至危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壓力下,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出現了危機.實際上,這些危機并不是社會資源的絕對短缺,而是人們權利與義務的失衡[3],或者說,是利他與利己關系的失衡.一般來說,在客觀利他的制度中,一個人在老年時期獲得的社會轉移資源應該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他在工作期間對社會轉移資源的貢獻.
借助圖像曲線和數學關系式,來對這一問題進行一些量化的分析.一個人一生中的產出曲線與消費曲線見圖1.

圖1 個人一生中產出曲線與消費曲線
圖1中曲線y(t)和曲線C(t)分別代表個人終生產出水平和個人終生的消費水平,曲線y(t)和C(t)與橫坐標軸年齡所圍成曲邊梯形的面積,分別表示個人終生的產出總量y與個人終生的消費總量C.
設個人終生產出總量y與個人終生消費總量C的差(稱為凈產出量)為S,即S=y-C.
設0~a為未成年期,a~b為成年期,b~c為老年期.利用數學分析的理論可以得到關系式為:

在這個關系式,由積分理論可知S(0,a)<0,S(a,b)> 0,,S(b,c)< 0
一般來說,如果S>0,則終生產出大于終生消費,那么這個人一生中除自己消費外,還可將其部分財富轉移給他人使用;如果S=0,則終生產出等于終生消費,那么這個人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如果S<0,則終生產出小于終生消費,那么這個人一生中的消費部分地要依賴他人的供養.
要使每一代人在代際分配中能夠順利同時承擔三個階段人口的消費(即未成年、成年、老年)就必須滿足以下等式.

上式中,S(a,b)為成年時的凈產出量,C'(0,a)為未成年時的凈消費量,C'(b,c)為老年時的凈消費量,這樣,一代人在他們一生的成年期間所創造的凈產出量應等于他們在未成年時的凈消費量加上他們在老年時的凈消費量.
根據上面的理論描述,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于各代人在分配過程中利益沖突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成年人的凈產出量S(a,b).
(2)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消費水平C(0,a),C(a,b),C(b,c).
(3)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在總人口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P(0,a),P(a,b),P(b,c).
如果一代人在他們一生的成年期間所創造的凈產出量S(a,b)提高了,那么各代人都會從中受益.
如果個人終生的產出總量y不變,那么,成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意味著總產出量S(a,b)的提高,這時對每一代人都是有益的.
如果成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意味著S(a,b)的減少,那么,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從圖1的產出與消費的分布曲線中還可以看到在a年齡時人的產出水平與消費水平是相等的.之后隨著年齡的增加產出高于消費即是產生剩余價值階段.而從b年齡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產出低于消費.所以在a年齡時就業,b年齡到來時退休是最合理的.
過了b年齡后,消費水平高于產出水平,且隨著年齡增加,這個剪刀差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我國現行的工資政策還是只增不減,也就是說,延遲退休后工資及各種福利待遇還要增加(在職人員會定期加薪)而產出水平又在不斷下降,所以延遲退休的意義不大.
另外,目前我國就業市場的形勢仍然是供過于求,很多大學畢業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在延遲退休年齡,就可能擠壓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從而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也會促進產生更多啃老族等一系列社會問題[4].
事實上,在工資、養老、福利分配等問題上,我們不妨借鑒一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如在成年期的工資分配,可以參考一下日本的做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見圖2.

圖2 中日工資分配曲線
圖2是中國與日本工薪族在就業期間的工資分配圖,直線是中國的工資狀況,從參加工作開始到退休為止,工資只升不降,日本則不同,它是一條曲線,先升后降,到50歲左右,達到工資的最高值,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工作有了經驗,精力還相對充沛,同時對后代的撫養也到了最沉重的階段(這時期,孩子正好在讀高中或上大學階段)以后隨著后代成人工作,自身體力、能力的減退,工資也會逐漸減少,而這一過程也充分體現出了按勞分配的原則(參見圖1中a~b段的產出水平曲線與日本的工資曲線是一致的,都是先增后減.),這樣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養老金不足的問題.
上述分析表明,延長退休年齡既涉及代際分配公平,又會對經濟效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是否延遲退休年齡必須在深入調查、仔細分析、廣泛討論、分析利弊得失、有了充分的科學依據后方可做出決定,不可操之過急.以便平衡代際間交換關系,創建和平與穩定的社會.
[1]王樹新.老年社會工作[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鄔滄萍.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麻鳳利.中國老齡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4]陳善昂.金融市場學[M].長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