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周宜芳,毛學飛
(本文編輯:黃攸生)
Ⅱ度燒燙傷常累及真皮深層[1],患者創面疼痛、滲出多,易發生感染。局部敷料的選用是貫穿治療始終必須關注的問題。我科2011年1-11月對44例Ⅱ度燒燙傷采用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ADM)包扎創面,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11月我科收治的90例Ⅱ度燒燙傷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21~58歲,平均31歲,燒傷面積25% ~47%;對照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18~53歲,平均33歲,燒傷面積33%~4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觀察組:無菌條件下,創面充分沖洗、清創及徹底清除異物及壞死表皮后,將ADM(江蘇啟東東方醫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產,產品型號:DC-ADM-a型)予以無菌生理鹽水清洗3遍,覆蓋于患者創面,乳頭層向外,范圍超過創面1 cm左右,外敷9~16層燒傷紗布包扎固定。第5~8天打開或更換外層紗布一次,一般無需換藥直至創面愈合。5~14 d后用手拈紗布有“嘎啦”聲,即可拆去外層敷料,此時的ADM是堅硬的,需以醫用保鮮膜包裹創面24 h后打開,ADM敷料與皮膚可自行分離。如創面未完全愈合,可更換ADM換藥。對照組:清創方法同觀察組,清創后創面外涂磺胺嘧啶銀乳膏予無菌紗布覆蓋包扎,每2天更換一次,直至創面愈合。觀察兩組患者創面換藥次數、費用控制、不適主訴及并發癥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結果
1.4.1 不適感及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創面包扎后無創面疼痛,直至創面愈合無明顯不適感及并發癥發生。對照組部分患者有灼燒感等不適主訴,換藥過程中疼痛明顯。兩組患者均未伴發嚴重感染癥狀。
1.4.2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從創面消腫、愈合時間、換藥頻次、費用控制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半年后隨訪患者,觀察組瘢痕增生發生率(3%)遠小于對照組(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2.1 心理護理 疼痛是燒傷患者治療過程中最深的體驗,往往劇烈而持久 。患者內心恐懼換藥疼痛與渴望創面康復心理并存。另外,擔心敷料昂貴,家庭經濟不能承受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3]。護理中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告知ADM為一種新型生物醫用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氣性,柔軟性和彈性,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能作為組織再生的天然基質直接參與創面愈合過程。包扎期間無明顯疼痛等不適感,且病程中總體價格反而低于傳統敷料,并向其說明操作大致過程,從而打消其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2.2 嚴格無菌操作 操作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減少感染機會,換藥動作輕柔[4],以免加深創面,延緩創面愈合時間。
2.3 敷料準備 首先檢查敷料是否在有效期內,確認無菌包裝無破損,選擇與創面面積大小相吻合的ADM,以無菌生理鹽水清洗3遍,根據創面裁剪待用。
2.4 創面護理 換藥前用1∶2000醋酸洗必泰清潔創面,剪除水泡,徹底清除異物及壞死表皮。將裁剪好的ADM乳頭層向外覆蓋于創面上,范圍超過創面1 cm左右。ADM必須緊貼創面,不留空隙,常規包扎固定。外敷料用有彈性的繃帶包扎,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防止ADM敷料下積液。
2.5 體位護理 臥床休息,術肢抬高15°~30°,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創面腫脹,翻身時應整體輕抬輕放,以免ADM敷料移位。鼓勵并指導患者活動,2 h翻身1次,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預防褥瘡。
2.6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每次換外敷料時,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并記錄創面消腫情況,有無紅、腫、熱、痛及滲液、滲血及創面愈合程度。軀干部位包扎時注意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肢體部位包扎者嚴密觀察術肢末梢血運、皮溫、皮色、感覺活動等,并做好記錄。
2.7 基礎護理 監測體溫、脈搏4次/d。做好口腔及會陰護理。加強床邊隔離,每日予紫外線照射消毒病室3次,1∶200“84”消毒液拖地,擦拭床旁桌、椅.保持空氣清新,每日開窗通風2次,每次30 min,保持室溫在25℃ 以上。
2.8 營養支持 遵循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的原則,多食雞肉、魚肉、雞蛋、新鮮的瓜果及蔬菜等,合理的膳食能夠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創面早日愈合。
因各方面的原因,生物敷料現已取代同種異體皮成為燒傷創面的主要創面覆蓋物。目前生物敷料包括異體皮創面敷料和生物合成敷料兩大類[5]。ADM是由動物或人類皮膚制成的無細胞組織薄片,它去除了皮膚的全層表皮及真皮層中的全部細胞成分,而保留了真皮的膠原成分和組織基本結構,同時也保留了基底膜成分,是一種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6]。臨床護理過程中,應做好患者健康宣教,注重創面的充分沖洗、清創,徹底清除異物及壞死表皮,保證敷料與創面緊貼,防止積液。換藥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創面愈合情況,正確及時進行創面處理是確保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措施。
[1]黃偉琪,趙耀華,鄧海濤,等.基因轉染豬皮在深度燒傷創面治療中的應用[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2,7(4):382-383.
[2]金偉英.特重度燒傷患者疾病體驗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7A):19-21.
[3]張珠鳳,程曉濤,沈國花.急診PCI術聯合IABP術治療的觀察與護理[J]. 浙江實用醫學,2010,15(5):409-411.
[4]王莉英,張存海,葛學娣,等.經纖維支氣管鏡注藥治療重型顱腦傷并發肺感染的應用及護理[J].東南國防醫藥,2012,14(3):264-265.
[5]蘇立平,孫 晶,泰林金,等.幾種燒傷敷料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7,29(1):63-66.
[6]柴家科,盛志勇.進一步重視大面積深度燒傷皮膚替代物的研究[J]. 中華燒傷雜志,2002,18(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