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
心肌細胞受到損傷時,血漿中心肌酶的含量會隨之上升,這種變化是能通過血清學檢查測出。心肌酶是心肌中存在多種酶的總稱,一般有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及谷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等,國內合稱為心肌酶譜[1]。筆者抽取2011年1月-2011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對其心肌酶進行血清學檢測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AMI患者中90例為住院患者,10例為門診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75歲。發病率最高的在50歲左右,共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35~50歲20例,50歲以上30例。就診患者均具有突發性胸悶、胸前壁疼痛、胸憋或氣促加重等臨床癥狀。伴糖尿病15例,高血壓病40例,高脂血癥25例。
1.2 入選標準 為確保本次檢查分析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入選的對象均要滿足以下條件的至少3條:持續性胸悶、胸痛、胸憋時間>30min,與此同時患者含服硝酸甘油不緩解;心肌酶譜:CK-MB、α-HBDH、CK、LDH、AST中至少要有3項以上升高,具體的是要接近或者大于參考值最大值的2倍以上;心電圖掃描時相鄰兩個導聯ST段壓低≥0.5mV或相鄰兩個導聯ST段抬高≥0.1mV,伴有動態演變[2]。
1.3 治療方法 對患者病情確診后,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靜脈滴注重組鏈激酶(上海凱茂生物醫藥有限公司,S19990003),150萬IU溶于5%的葡萄糖中;服用鹽酸嗎啡緩釋片(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10930078)首次服用20mg,根據病情可減半服用,一日2次;口服硝酸甘油片(山東省平原制藥廠,H37021445)首次0.5mg,每5min服用一次,直至疼痛緩解[3]。
1.4 研究與檢測方法 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抽取靜脈血3mL,分離所抽取的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BA-40FR及北京華宇億康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試劑,運用速率法監測LDH、AST、α-HBDH、CK、CK-MB。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見表1。
表1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s,U/L)

表1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s,U/L)
項目 治療前(U/L) 治療后(U/L) P值AST 65.64±2.02 24.55±1.22 <0.01 LDH 345.70±2.21 174.55±1.55 <0.01 CK 424.96±2.75 89.35±1.55 <0.01 α-HBDH 368.45±2.43 113.3±1.88 <0.01 CK-MB 108.37±2.67 15.30±1.30 <0.01
由表1可知,100例急性心急梗死患者治療前后AST、LDH、CK、α-HBDH、CK-MB明顯降低,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對于AMI患者,心電圖描記為其首選檢測手段,雖能很好地檢測,但還有一些缺陷。如一些患者出現心肌梗死時因其梗死面積過小,加之部位又較特殊,會出現一些不典型的心電圖改變現象,習慣上將這種改變統稱為等位性或等同性Q波。事實上這些心電圖的改變與壞死型Q波有等同的診斷價值。因此應用等同性Q波診斷心肌梗死時,必須與血清生化標志密切結合,進行血清學心肌酶譜檢測診斷意義更為敏感,尤其是當α-HBDH/LDH≥1時更為敏感、實用。心肌酶譜數值AST、LDH、CK、α-HBDH、CK-MB五項比值在健康成人血清為1.3~1.6,當患有心肌梗死時血清HBD活性上升,這時LD/HBD為0.8~1.2。還有肝臟實質細胞出現異常時,該比值又變為1.6~2.5[4]。除此之外,當患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活動性風濕性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疾病時,HBD活性會隨著LD1活性的增高而增高,因此對心肌酶譜的血清學檢測分析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心肌細胞中含量最高的心肌酶中谷草轉氨酶(AST、GOT、SGOT),可通過血清中酶含量變化判斷心肌細胞是否正常。當心肌細胞受到損傷時,會致使大量的酶釋放到血液中,血清中酶含量會增加。正因為這樣臨床上可將其用作心肌炎和心肌梗死輔助檢查,不過要注意一點,如肝臟受到損害同樣也會使血清濃度升高,血清中的谷丙轉氨酶(ALT)會相對而言明顯的上升[5]。同時當肝實有損害時,AST/ALT的比值就會大于1,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患者心肌梗死發病前6~12h會明顯上升,根據其上升程度判斷心肌細胞損害程度,發作48h后達到峰值,3~5d后會逐漸恢復正常;(2)各種肝病AST可增高,然而肝病早期和慢性肝炎上升的范圍很小,AST/ALT的比值<1。肝病嚴重的和肝病后期時上升很明顯,AST/ALT比值>1;(3)其他疾病如腎炎、心肌炎、及肺炎等疾病AST也會小范圍上升[6]。
血清中的CK-MB測定可很好地判斷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時會感到胸痛,4~6h患者血清CK-MB總活性開始上升,12~36h后達到最大值;72h后多數患者可恢復正常值[7]。但如果有患者梗死3~4d后,CK-MB仍然不見下降,就可判斷患者心肌梗死仍未緩解,如果是已恢復到正常值的CK-MB再次出現上升的情況,表明原梗死部位病變擴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然當患者感覺胸痛后48h內仍未出現CK-MB上升現象,或者是小于總活性的,就可判斷患者并非是急性心肌梗死[8]。
本研究中通過對比100例急性心急梗死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譜數值的變化發現,治療后其各項數值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心肌酶譜的數值變化可作為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有重要臨床意義。
[1]徐應春.手足口病兒童血清心肌酶譜檢測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4):628.
[2]馬忠玉.胃腸炎伴心肌損害62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17):129-130.
[3]周淑如,高樹貴,陳壽林.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心肌酶測定及意義[J].江西醫學檢驗,2004,22(4):323-324.
[4]孫杰,趙傳衛,張敏.心肌梗死患者與骨折患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9):1092-1093.
[5]張春梅,鹿新江,劉玉.軟組織損傷患者心肌酶譜的變化研究[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9):1035-1036.
[6]朱偉,趙于彥,靳剛.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生物化學標志物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2):86-88.
[7]丁小東,葛衛華,張海峰.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鈣蛋白測定分析與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11(6):1901-1903.
[8]徐燕.血清cTnI和心肌酶譜4項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6):2541-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