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忠宏
高尿酸血癥(HUA)是心腦血管疾病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控制高尿酸血癥能否降低胰島素抵抗和有利于糾正糖代謝紊亂,目前還鮮見報道。本研究從臨床角度探討控制高尿酸血癥對胰島素抵抗和糖代謝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IGT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2~50歲,平均年齡為45.5歲;對照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43~52歲,平均年齡為43.8歲。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并發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均除外引起繼發性糖、血尿酸代謝異常的疾病并在半年內未服用影響糖、血尿酸代謝的藥物。診斷標準:(1)根據國內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2)1999年WHO IGT診斷標準[1]。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和血壓,計算BMI和WHR。采用日本760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FBG和OGTT 2hPG,血尿酸、胰島素抵抗指數選用穩態模型評估法(HOMAIR=FINSXFPG/22.5)。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購自美國Pade Behing Marberg GmbⅡ公司)。
1.2.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給予低嘌呤及糖尿病飲食治療。(2)研究組:在單純飲食控制治療基礎上加用別嘌呤醇,100mg,3次/d,共 6個月。
1.2.3 觀察指標 觀察飲食控制前、后,用藥前后血UA、FPG、FINS、hs-CRP。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使用SPSS10.0軟件完成。符合正態分布或經轉換后呈正態分布的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數據以中位數(4分位間距)表示,率的比較采用R×C列聯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定為P<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HUA+TGT患者治療前實驗室檢查結果 兩組間血UA、FPG、FINS、hs-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HUA+TGT患者治療后實驗室檢查結果 別嘌呤醇治療組(研究組)第6個月時HOMA-IR低于對照組,hs-CR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單純飲食控制治療組(對照組)第6個月時HOMA-IR、hs-CRP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P>0.05)。見表 1。
表1 研究治療前后第6個月時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研究治療前后第6個月時各項指標比較(±s)
注: 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尿酸(mmol/L) FBG(mmol/L) FINS(mU/L) HOMA-IR hs-CR(mg/L)研究組 20 治療前 482±29.1 5.32±0.34 18.23±5.02 1.71±0.21 1.79±0.57治療后 275±36.8 4.82±0.32 9.75±2.36 0.93±0.12 0.89±0.48對照組 20 治療前 493±28.6 5.25±0.30 15.34±4.30 1.69±0.27 1.82±0.68治療后 489±25.7 5.31±0.34 17.42±5.11 1.68±0.18 1.68±0.82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尿酸是嘌呤的代謝最終產物,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被認為是體內抗老化及抗氧化應激的物質。高尿酸血癥是血液中尿酸濃度高出正常范圍的一種機體狀態。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血尿酸水平與心血管事件有關,許多研究結果顯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冠心病、腦卒中獨立危險因子[2]。已有不少報道肥胖、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高胰島素血癥、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均合并有高尿酸血癥的研究,原發性高尿酸血癥與代謝綜合征相伴發病,密切相關[3]??傮w而言,血尿酸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
高尿酸血癥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制目前并未完全闡明。有研究結果提示,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體質指數、甘油三脂和高血壓患病率隨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增高,心血管危險因素與血尿酸關系密切,因此很難區分是尿酸獨立導致心血管疾病,還是伴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共同致病[4]。尿酸在血中物理溶解度極低,當其濃度升高時易析出微結晶沉積于血管壁,直接損傷血管內膜,并能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與溶解。高尿酸血癥可以通過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并促進血栓形成,導致氧化應激及氧自由基形成,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激活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等機制導致心血管疾病。這些代謝紊亂的機制相同,并以胰島素抵抗為最根本病因,高尿酸血癥與胰島素抵抗及血管并發癥關系密切,其機制不完全明確,可能與尿酸的氧化應激有關[5]。
美國芝加哥心臟研究發現,女性血尿酸是全因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而男性血尿酸雖然與全因死亡相關,但并非獨立預測因子。性別差異的具體機制還有待研究。目前尚缺乏直接降低尿酸改善心血管預后的臨床研究。與他汀類藥物治療有關的GREACE研究顯示,血尿酸每降低1mg,心血管事件降低24%。LIFE研究發現,心血管終點事件的下降有26%可以歸因于血尿酸水平下降。對于心力衰竭合并痛風的患者,別嘌呤醇治療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入院、病死率及全國病死率。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人群中血尿酸水平降低與胰島素敏感性升高相關,高尿酸血癥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制之一可能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高尿酸合并糖耐量減低患者積極控制高尿酸血癥有助于減低胰島素抵抗,糾正糖代謝紊亂,其機制可能與減少炎癥因子有關。由于本研究病例數較少,觀察時間較短,有待進一步研究。長期隨訪觀察可以進一步明確血尿酸水平與糖代謝的關系。
[1]葉任高.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1-283,787-809.
[2]李佳,李晨鐘,薛耀明.高尿酸血癥患者炎癥介質水平與胰島素抵抗[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5(6):804-806.
[3]賈少月,王顏剛,李靖.高尿酸血癥病人胰島B細胞功能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3):456-458.
[4]Vuorinen-Markkola H,Yki-Jarvinen H.Hyperuri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ts[J].J Clin Endocrino Metab,1994,78(11):25-29.
[5]蔣光榮,鄭恒,郭少慰.高尿酸血癥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8,14(11):1673-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