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上海“醉美天下”酒家獨創“文化餃子宴”,不是過年,不是過節,只是文人偶聚,體驗生活,讓久坐書桌的文化人換個手法“白相白相”(滬語,意為“玩玩”)。包包餃子談談心,吃吃老酒調調侃,話題當然離不開文化藝術、天南地北、市井百態。以前,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包頓餃子歡心喜洋洋,上海人喜歡包些餛飩端給四鄰嘗嘗鮮,據說古代中國并無餛飩、餃子之分。
記得1928年,老上海人周仲勝第一個在云南南路淮海東路口擺設固定水餃攤,生意蠻好。今天韋小寶在淮海西路華山路口“醉美天下”里創意出文人包餃子的強大氣場,竟能穿越淮海路東西80余年的時光隧道!
文化餃子宴每周末辦一次,需提前預定或老總韋小寶請朋友歡聚方可享用,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20多場。每次客人、氛圍不一樣,餃子味道也不同。
據大廚介紹,餃子皮用蘇北農場合作種植的有機土面粉,按只研磨兩次小麥的傳統工藝精制而成,不添加增白劑等食品添加劑,屬于純天然綠色食品。餃子和面手法獨特,采用最原生態的手工和面法,制作工藝以淮揚白案純手工和面,用鹽、純凈水,配上蘇北農場正宗草雞蛋和制,千揉細搓到光滑,醒置20分鐘左右,使面有勁道,手工揪出6~7克的面劑子。將皮搟制成中間厚邊上薄的飛碟狀,包入25克左右的餡料。餡料根據四季不同 :豬肉是吃糧食和蔬菜長了1年半的申野豬腿肉,春季,韭菜和申野豬肉制餡;夏日,野生薺菜和申野豬制餡,也可制作時令全蔬餡,以香菇、豆角、淮山、青筍、胡蘿卜、彩色甜椒;秋天,豇豆、芹菜、菠菜、青瓜、豆苗、青白菜配以申野豬肉或全蔬餡;寒冬,當然是白菜豬肉餡、酸菜豬肉餡為首選,或大蔥羊肉餡、小蔥申野豬肉餡,也可制點三鮮餃子餡。
搟餃皮也是個技術活,祖籍河北深州的劉國斌先生在此大顯身手,一個人攬下搟餃子皮的活。他說這拿手絕活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以前過年全家包頓餃子吃,要么有朋自北方來,母親就忙開啦,我就幫著干。白菜餃子是最正宗的北方餃子,做餃子和面要捏得透,面要醒得透,皮子吃起來才有彈性,有嚼勁。下餃子要三開,下入鍋內的餃子,水開餃子浮起,加冷水,蓋鍋蓋,連續三次,最后開著鍋蓋煮好撈起。”
北方人包餃子,餃皮對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叫作“捏福”。有的人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捏成一個個元寶樣,那就更精彩啦!還有,餃子餡的咸淡不是靠嘴嘗,而是要用鼻子嗅,味道刺鼻就是太咸,味道溫和咸淡就到位。
美食專欄作家玫瑰公主手巧靈動,包餃子速度飛快,個個勻稱飽滿賣相好,1分鐘可包20個。在她的“即時培訓”下,電臺財經頻道美女主持葉柳、外語頻道美食節目主持人李思哲、空姐沈琳潔、《新民晚報》陸世倫老師、大度堂書法家桑家敏,竟然也包出了標準的北方水餃。
作家何菲包餃子時神情緊張,手有點抖,因為她是第一次嘗試包餃子,結果還是成功啦!她把餃子的處女作獻給了“醉美天下”。社交家蔣鳴玉包餃子就是與眾不同,只見他手中捏出的餃子只只乖巧玲瓏,那半圓形的花邊餃子有點像現代藝術雕塑小擺件。作家馬尚龍一開始在旁束手無策,只有好好學習的份兒,結果呢,錢沒交,馬上弄,包了10個馬氏風情餃子。他笑著說:“等餃子熟了,我肯定大快朵頤吃得最猛!這年頭,君子動口少動手,有些意思你從來不懂!”
這頓很有意思的餃子宴,朋友們品味“醉美天下”經典冷菜:手撕茄子、泡蘿卜片、大拌菜、老醋蜇頭、糟味拼盤、燒椒皮蛋、一國兩制、白切宮廷黃雞。現場特色炒菜有:泡椒藕片、青蒜豬肝、家常燒冬瓜、油渣有機時蔬、餃子湯煮有機時蔬。
“醉美”文人餃子宴,給夜上海帶來了新穎別致的社交模式,讓DIY走進了高檔餐廳,走進了好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