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利用手機二維碼
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
目前,美國多家公司利用手機二維碼技術,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消費者利用智能手機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獲取食品的生產時間、產地、農場的信息,甚至食品的召回信息。同時,商家可以利用二維碼追溯系統,了解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情況,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點評:聽說上海市也已經有類似追溯系統,只是覆蓋面還不夠廣,希望今后能在更多地方看到。
意大利超市引進
“電子鼻”確保食物質量
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和質量,意大利連鎖生鮮超市“庫柏”斥資10萬歐元購入最新型氣相色譜儀,分析食品成分、農藥殘留,并杜絕假冒知名產地的產品。由于物質的氣相特質獨一無二,像是人類的指紋,氣相色譜能精確并快速辨識出單一某物質存在,然后賦予每種食物一張身份證。氣相色譜儀還可以檢驗出殘留的化學物和農藥,遏止假冒的有機產品。
點評:該設備在我國的一些大型實驗室已經有配備,不過肯投入這么多資金的超市實在罕見,可見人家企業對質量和誠信的重視,中國企業也該好好學學!
人造牛肉漢堡問世
口感接近真肉
近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波斯特(Mark Post)教授研發出人造牛肉,推出全球第一個實驗室培育而成的牛肉漢堡,在倫敦以油煎方式供應給自愿試吃者,希望由此開啟食物革命。這片140克重的漢堡牛肉,制造成本超過25萬歐元,是用自活牛肌肉細胞培育而成的肉條制成。試吃者稱贊道,其口感接近真實的牛肉。
點評:亞非拉貧困同胞表示吃不起。看過《云圖》的朋友一定知道將來靠這個養活老百姓是有問題的。
德國:
營養品常被“過量”攝取
德國一家研究機構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部分消費者實際上攝入了“過量”的營養物質。在1.37萬名15~80歲的德國人中,約1/4的受訪者曾食用營養品。受訪者中,女性食用營養品的數量占整個受訪人群的30%,男性占19%。相對于年輕人,65~80歲的受訪者食用營養品比例最高,女性達46%,男性30%。不論男女,食用最多的營養品當屬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鎂、鈣等礦物質。這導致他們攝入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往往超過歐洲食品安全局給出的每天最高攝入上限。
點評:有錢買營養品的,一般吃得已經夠了;吃得不夠而需要營養品的,一般沒錢買。
澳大利亞科學家
發明微波殺蟲技術
昆蟲和病原體對農作物的侵害使澳大利亞農業每年損失數億澳元,例如,2003~2008年間,澳大利亞政府和農業行業就花費了1.28億澳元用于控制具破壞性的害蟲——果蠅。
近日,澳大利亞科學家研制出了微波殺滅蘋果、牛油果、大辣椒和西葫蘆中的昆蟲和昆蟲卵的先進技術。蔬菜與水果在經過該機器的傳送帶時,受到微波的照射。該技術可以代替殺蟲劑,消除殺蟲劑的健康隱患。
點評:就是將微波爐提前到生產運輸環節使用啦!微波殺蟲之后送到餐桌前能否包好,確保不被再污染呢?
美國禁止進口法國芝士面包
因螨蟲數超標
從今年3月份開始,因擔心螨蟲導致食客過敏,美國當局開始禁止部分法國米莫雷特芝士進口,并將早前查扣的1.5噸米莫雷特芝士銷毀。業內人士稱,米莫雷特芝士發酵的幾個月,螨蟲會在其表面大量滋生。不過,工藝處理會去除大部分螨蟲,但長時間的封閉運輸也會加速殘留螨蟲的繁殖。
點評:螨蟲芝士夾心面包,小心過敏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