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芳,梅玲華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兒科,陜西 榆林 719000)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病,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可發生宮內、分娩過程中或生后,由細菌、病毒或原蟲引起。其中生后感染性肺炎發生率最高,病原體以細菌感染多見,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為多見[1]。筆者僅討論新生兒生后感染性肺炎在加強呼吸道管理、供氧、抗病原體治療之外,加用含雙歧桿菌的金雙歧藥物治療,觀察后期并發癥、微生態失衡方面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象入選標準:①出生28天內新生兒,生后3天出現癥狀,體溫不升或發熱、反應低下、食乳差,隨后出現咳嗽、氣促、口吐泡沫、嗆奶及兩肺聽診有細小濕性啰音。胸部X線提示兩肺紋理重、邊緣模糊、兩肺中下野內帶斑片狀陰影。②未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胸部X線未見肺大皰、肺膿腫及氣胸等。排除標準:①對微生態制劑過敏者;②合并氣喘患兒,實驗室檢查懷疑病毒感染、肺炎支原體及衣原體感染者;③因其他合并癥使用免疫調節劑者。2012年8月 ~2013年2月在我院新生兒病房住院的50例新生兒生后感染性肺炎患兒入選,治療組28例,其中男嬰16例,女嬰12例,對照組22例,其中男嬰12例,女嬰10例。兩組患兒性別、日齡、體質量、嗆奶程度、胸部X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試驗研究對象均經家屬或監護人簽知情同意書告知后參與試驗。
1.2 方法
1.2.1 分組和治療:根據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選擇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給予霧化吸入濕化氣道,紫紺者供氧,靜脈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30 mg/kg/次,2~3次/d,加NaCl溶液稀釋,每次滴注時間大于30分鐘)。治療組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時口服金雙歧,每片0.5 g,1片/次,2次/d,溫水送服,與抗生素間隔1小時以上給予。對照組未予任何益生菌制劑,療程為5天。
1.2.2 臨床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兒咳嗽減少一半的時間和消失時間、口吐泡沫減少一半的時間和消失時間、嗆奶好轉時間、食乳改善時間、兩肺啰音消失時間及并發癥出現情況。
1.2.3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治療4 d后,體溫正常,無氣促、口吐泡沫、嗆奶,咳嗽消失,兩肺啰音消失,未出現鵝口瘡、腹瀉、NEC等并發癥;好轉:治療5 d后,體溫正常,偶有嗆奶、口吐泡沫、咳嗽、氣促,兩肺可聞及少量不固定濕性啰音;無效:治療5 d后,體溫未恢復正常,咳嗽、氣促、口吐泡沫無明顯好轉,甚至有加重,兩肺仍有較多細小濕性啰音,個別患兒出現鵝口瘡及腹瀉并發癥。以痊愈和好轉統計總有效率。
1.2.4 安全性評價:記錄臨床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嚴重程度、持續時間、應急措施及轉歸。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治療組患兒咳嗽、口吐泡沫減少時間和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兒肺部體征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出現鵝口瘡、腹瀉病等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5 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5.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2%。兩組患兒痊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隨訪1個月,兩組患兒痊愈病例均無復發。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新生兒生后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其傳播途徑多由接觸傳播、血行傳播及醫源性傳播而來,來住院患兒中肺部有濕性啰音者病原體以細菌感染多見。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及不規范應用造成新生兒耐藥、菌群失調不斷上升,對此筆者在合理、規范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添加益生菌,維持體內生態平衡,在抑制抗生素相關性并發癥出現中能起到輔助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作用。益生菌主要寄生在消化道及各種黏膜表層,益生菌與機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存在,形成一個微生態環境[2]。微生態菌群構成中雙歧桿菌占95%,由此可知雙歧桿菌是微生態的主要成分。良好的微生態對人體能發揮有益作用,如生物屏障作用、營養作用、免疫調節作用、促進生長發育及抗腫瘤等作用。金雙歧內含長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促菌因子、低聚糖、脫脂奶粉。新生兒黏膜屏障功能差,易菌群失調,特別是應用抗生素期間易并發消化道菌群失調、真菌感染等不良后果[3]。本試驗表明新生兒生后感染性肺炎在基礎治療上加用金雙歧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
[2] 趙祥文.兒科急診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
[3] 江載芳.實用小兒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