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亨 吳 軍
1、“營改增”的必然性。2009年增值稅的轉型并不等于增值稅的完善。占社會固定資產四分之三的房屋及建筑物、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實體經濟服務業等及不動產,仍然未納入增值稅的抵扣范圍,不僅人為割斷了增值稅的征管鏈條,阻礙了增值稅優勢的發揮;同時增值稅與營業稅并存的格局,也造成了增值稅納稅人與營業稅納稅人之間事實上存在的稅負不公。形成在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同一企業存在既繳增值稅又繳營業稅,工業經濟繳增值稅,服務業經濟繳營業稅這種很不合理的局面。因此,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所代替勢在必行。
2、“營改增”試點的初步成效。“改革是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對矛盾沖突的轉化?!?012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在上海進行交通運輸業和1+6的現代服務業的“營改增”試點,在取得初步的成就和經驗后,于2012年6-8月又擴大至北京、天津、湖北、安徽、福建等九省市進行試點。經過一年多的試點,完成了新舊稅制的轉換,試點運行平穩,政策效應顯現,經驗有了積累。
(1)完成了由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新舊稅制的轉換,使試點地區的企業和個人,擺脫了營業稅道道征稅、全額征收、重復征收的稅收弊端,從而步入了環環抵扣,按增值額征稅的中性公平稅制。
(2)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放開,搞活了。交通運輸業和現代生產服務業改變了過去重復征稅,稅費負擔過重阻礙發展的狀況,“營改增”后,以“輕裝前行”姿態朝前發展。不僅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普遍獲得了稅負下降,就連一般納稅人也在不同程度上減輕了稅負,尤其是上下游企業抵扣鏈的打通,促使大中小型企業的配套發展,有利于勞動就業和生產經營的自由配置與流通。
(3)“營改增”為企業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向專業化協作化新的發展模式創造了條件,有利于促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推動了服務外包和主輔分離,鼓勵了設備更新和科技創新。
(4)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經營組織模式的轉變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加強。
(5)擴大了進出口貿易,尤其是對外貿易服務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第二產業增速為7.8%,第三產業增速為8.3%,這就說明“營改增”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營改增”試點的主要經驗。
第一,在“營改增”的推進和矛盾問題的逐步解決方面。
(1)針對個別稅收政策不明確的情況,財政、稅務系統以及注冊稅務師、會計師開展了“接地氣”活動,深入納稅戶,進行稅企溝通,聽真言、說真情、現場答疑。及時解答和協調納稅人試點中的各種問題?!俺蓱],明政策,齊心協力助改革?!眹叶悇湛偩衷O立的12366北京呼叫中心,為廣大納稅人答疑解惑,納稅服務熱線運行平穩居全國之首。
(2)有部分行業和企業反映稅負有所增加。調查發現有些特殊行業由于政策不到位,價格傳導機制不暢通,會計記錄不健全等各種原因使稅收負擔略有上升。對此,上海、江蘇、北京、天津、廣東等各地財政部門及時采取了過度性扶持補貼政策,緩解了這部分企業稅收負擔上升的情況。
(3)試點初期一些地方的財政比較吃緊。這種吃緊是由財政分配體制和地方稅收權限機制的原因造成的。經過中央財政部的補貼或將要著手財稅體制改革的精況對增值稅分配格局的重新確立,以及整個地方稅制體系的完善,這種現象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4)由小規模納稅人不能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向納稅人轉變身份完成增值稅抵扣鏈條方位轉變。增值稅專用發票是“營改增”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困難,只有能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才能使更多的納稅人得到“營改增”的好處,也才能把增值稅的試點企業與它的下游企業連接起來,才真正構成增值稅的上下銜接。使試點納稅人與非試點納稅人之間的互為交換行為的阻力被消除,而且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的交換行為也會更為密切。
(5)由地區稅收競爭加劇,向國稅地稅緊密合作、地區稅收平衡協調發展趨勢轉變。地區稅收競爭現象,在“營改增”之前就已經存在于國稅與地稅之間。而在“營改增”試點行業企業和地區與非試點行業企業和地區之間的稅收矛盾與競爭有可能更加突出。但對目前不在“營改增”試點范圍的增值稅納稅人,收到試點省市開具的服務業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可以接受抵扣,這是對原增值稅納稅人給予的支持,可以使原增值稅納稅人與試點納稅人一樣減輕稅收負擔。
第二,在納稅義務人的確定和積極配合和支持改革方面?!盃I改增”實際上是由營業稅的征納關系向增值稅新型的征納關系的轉變,因此在“營改增”過程中如何確立增值稅的納稅人包括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這是“營改增”的關鍵問題。
(1)從理論上來說,是以征稅對象和征稅范圍相結合確定增值稅納稅人。把握以企業為基礎的征稅對象與征稅范圍相結合,是確立增值稅納稅人的關鍵。對增值稅納稅義務人要強調應稅的交易行為,也就是貨物和勞務的購置問題。因為只有進行了交易行為,才有銷售收入,才能實現增值稅的價值取向。增值稅納稅人作為征納關系的一方,它必須參與這種改革并具有積極性,才能保證“營改增”目標的實現,這是增值稅的本質要求。
(2)結合行業自身的特點,納稅人應研究結構性減稅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對號,規范經營業務與稅收風險應對,加強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制度建設。
(3)“營改增”納稅人應算細賬?!盃I改增”納稅人要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營改增”試點方案為核心內容,通過對“營改增”的影響展望和對策的深度分析,不僅要比較改革前繳營業稅額和改革后繳增值稅額的多少,而且還應考慮和預測改革后企業收入和成本費用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在預測改革對產品定價、收入和利潤影響的基礎上,拿出應對預案。
(4)稅務登記證換發辦理流程及其申報,這是“營改增”的重要法律證據和依據?!盃I改增”試點企業的增值稅納稅人“身份”雖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不能自行決定,一定要按照規定填寫《增值稅一般納稅認定表》,向稅務主管機關報送,稅務機關在審批環節要做到公開、透明。

1、全面優化我國稅制結構,建立科學的稅制結構。一是要妥善處理增值稅與營業稅的關系。營業稅還需要存在一個時期,其現行稅率部分進行適度調整和降低,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相銜接、相適應。二是要妥善處理與所得稅和資源財產稅的關系。“營改增”不能“一花獨放”,應與推進相應稅制改革相結合。三是逐步推進房產稅、資源稅試點的擴圍,實行這兩個稅種的全面改革。希望把房地產稅提升為地方稅制的主體稅種。
2、重新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制度。針對財政補貼不規范,有的地方財政“吃緊”(“營改增”致使少數地方減少收益)以及“營改增”試點改革中,收入暫歸試點地區本級財政收入所支配體制與按增值稅75%:25%的分享體制的矛盾,通過推進相關稅制改革和優化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比例,盡快拿出統一的全國性的財政分配方案一起解決。要與分稅制財政體制相銜接,要與構建地方稅收體系相結合一起解決。也可用一轉一支付的辦法,實現全國區域財政分配均等化一起解決。
3、把握“營改增”的直接目標和最終目標的關系。按照國務院常務會最近的決定,把握改革的直接目標與最終目標的關系。“營改增”的直接目標:就是在我國境內完成“營改增”的改革,加強增值稅管理完善增值稅制度。最終目標:就是最近國務院常務會“關于擴大營改增試點的決定”中所提出的“五個有利于”。
4、做好納入“營改增”試點行業范圍的選擇工作。營業稅原有9個稅目,即交通運輸;建筑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目前只是選擇了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以及郵電通信業等一部分范圍。營業稅中還有一大部分稅目沒有納入到“營改增”的范圍和進程,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完成“營改增”的全部改革,其改革行業范圍的選擇十分重要。應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和“先急需后緩行”文及“問題突出”的改革安排,對“看準了”、且“條件具備了”的要求,必須不時機的進行選擇和安排,對營業稅全部改完和“割尾巴”。因此對行業的范圍選擇要精細和適時,行業范圍的不同使用的稅率也不同,例如對廣播影視制作規定使用7%的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使用3%的稅率。
5、把“營改增”和轉變財政稅收職能結合起來。在組織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及時召開擴大“營改增”試點工作視頻會議,齊心聚力推進擴大“營改增”試點工作,做到精心安排,保障有力,同時與國家稅務總局部署的稅務系統職能轉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