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能藝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201103,上海∥工程師)
軌道交通運行能力的瓶頸往往出現在折返階段,本文將針對目前常用的一種站后折返站配線形式,提出有效提升折返能力的進路辦理方式。
圖1是目前站后折返時經常采用的配線方式,其折返線和正線通過單開道岔和交叉渡線的組合形成連接,列車折返時,采用側進(道岔)側出(道岔)的方式,選擇中間兩根折返線之一進行折返作業。
目前,在上海市軌道交通網絡中,采用上述配線方式的車站達到十幾個,包括6號線的巨峰路站,7號線的錦秋路站、船廠路站,8號線的航天博物館站、東方體育中心站、延吉中路站,9號線的楊高中路站,以及10號線的龍柏新村站、虹橋火車站站、江灣體育場站等,其中多數車站均為交路折返站。因此對該配線形式的折返方式研究,將對線路實際折返能力(運營能力)帶來的重大而切實的益處。

圖1 常用站后折返配線方式
圖1配以標記后如圖2所示。

圖2 站后折返關鍵布置示意圖
圖2中的“進站干擾點”是指前車出清站臺Ⅰ側并構成足夠的站臺接車安全防護距離時,后車進站進路排列完成的瞬間后車所處位置。該位置的列車處于常規的運營速度曲線,不受前車干擾。以此干擾點計算出的折返能力即為后車不受前車干擾的情況下(不犧牲旅行時間)的折返能力。
針對圖2,假設所有列車均在此折返,目前常規的折返方式如圖3所示(以B線做折返線為例),方向為列車從上行(圖2左下)駛入站臺Ⅰ側,再經折返線B后折返回站臺Ⅱ側,后發車向下行(圖2左上)駛出。
甲車排列至站臺Ⅰ側的進路,停站后駛入折返線B,當出清岔區(b點,本文以小寫字母a、b、c等表示岔區邊界)后,道岔轉換,使D線構成乙車的站臺Ⅰ側接車安全防護區段,乙車排列進站進路,從進站干擾點進站并停站;當甲車由折返線折返出清岔區(c點)后,道岔轉換,乙車可在停車結束后排列至折返線B的進路,乙車出清b后,道岔轉換,當甲車在站臺Ⅱ側停站結束后發車并出清圖2中的“進站安全防護點”后,乙車排列至站臺Ⅱ側的進路,然后乙車從折返線發車至站臺Ⅱ側。丙車和乙車的追蹤與此相同,構成周期。此即為該折返站配線形式的折返過程。

圖3 圖2折返過程的折線圖
由此可知,上述折返過程中,存在3個限制點,其中的關鍵限制點即為折返能力瓶頸。根據實際線路的經驗,通常情況下,該關鍵限制點為前車出清b后,a點附近單開道岔轉換為定位后以D線構成安全防護區段的時間點。因此,若改善該限制點折返過程,即可提升折返能力。
針對此情況,本文提出利用道岔反位構成安全防護區段的方案。
本文的方案如圖4所示,以道岔①反位構成安全防護區段。此時,當前車出清d點即構成后車的安全防護區段,后車可排列至站臺的進路,如此可大幅縮短后車的等待時間。

圖4 道岔反位構成安全防護區段示意圖
其中,d點的定位可以根據不同的岔區邊界設計而進行不同的設置,在一般情況下可選擇基本軌縫相鄰的計軸。對于CBTC(基于通信的列車運行控制)線路,目前有些信號供應商將岔區邊界設置于岔尖位置,并留有一點余量以涵蓋安裝誤差(如岔尖前1m)。盡管d點的選擇可按信號設計而異,但必須滿足的條件是列車過沖站臺并到達安全防護距離極限時,列車第一輪對不得突破d點相鄰的岔尖,以確保消除脫軌隱患。
在圖2的基礎上標注了d點后,如圖5所示。具體折線圖參看圖6。

圖5 增加了d點的站后折返關鍵布置示意圖

圖6 圖5折返過程的折線圖
比較圖3和圖6,可知折返間隔得以縮短,提升了折返能力。由此可見,本改善方案對配線形式幾乎沒有變動,簡單易行。
信號系統供應商卡斯柯和泰雷茲分別對其折返能力進行了仿真計算。其中仿真所采用的車輛參數選擇了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的株洲阿爾斯通列車。采用其他車輛計算出的仿真時間與此有所出入,但差別較小。因此認為,采用該車輛參數仿真計算出的數據是宏觀的,具有代表性。仿真所采用的車輛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所采用的車輛參數
折返能力仿真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折返線的安全防護距離取45m。由表2可知,兩家供應商的信號系統均滿足30對/h的最大運行密度設計要求。

表2 圖5折返能力的仿真數據
目前信號系統對安全防護距離的要求一般在40m以上,50m左右。按照采用9號道岔,并且線間距取4.6m來近似計算,圖4站臺端部至d的距離(約50m)基本吻合安全防護距離要求,可不移動交叉渡線位置,從而不增加土建設計長度,不增加工程造價。這也是本方案的優點之一。
同時,由于采用道岔側向作為安全防護區段,則列車進站失控時在最不利情況下突入至d點時,其在岔區的車速應確保始終不得高于道岔側向土建限速。對于9號道岔,目前其側向限速為35km/h,按常規0.85的最小制動保障率來計算,可得:

其中,a=0.85m/s2,安全防護距離S取50m,可得v=9.22m/s=33.2km/h。即列車過沖站臺后的最高速為33.2km/h,低于道岔側向限速35km/h,因此滿足車速不突破道岔側向限速的限制條件。
還需指出的是:采用該配線設計方案的條件是單開和交叉渡線應作為兩個獨立區段,否則一方面前車需出清圖5的b點方可排列后車站臺接車進路;另一方面在后車接車時,由于站臺A的安全防護距離占用單開道岔,導致交叉渡線區段也形成占用,則前車將無法排列從折返停車點至站臺B的進路。
當圖5的配線形式用于小交路或A、B線連接車輛基地時,須考慮d點存在超限(警沖標)的可能。當前車出清d點但緊貼d點停靠時,后車進站后,一旦直向發車,有可能由于前車超限形成側沖。因此,在設計上,須對后車直向發車條件設置限制條件,以滿足安全要求。
目前,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的龍柏新村站已采用上述折返方式,實際的折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110s左右,滿足了120s的折返能力要求。
作為決定行車效率的關鍵點,折返站應憑借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而受到重點關注。如何進一步提升折返能力,并兼顧工程造價,應是每一個信號、線路工程師研究重心之一。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更多的軌道交通線路上得以實施。
[1]王國軍,宋鍇.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對車站折返能力的影響[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2):14.
[2]苗沁,周天星.城市軌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