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2013年的電視熒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選秀節目。但與之前不同的是,翻看各大網站的新聞,唱主角的并非是參賽的選手,反而臺下的導師評委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或許觀眾不記得哪個選手唱過的震驚四座的歌曲,但導師們的經典評論卻能如數家珍;也許觀眾聽過選手喜怒哀愁的故事轉身就忘,但對評審們個人的經歷及各種八卦花邊了如指掌,可見“臺下”的戲比“臺上”唱得更精彩。
隨著娛樂節目的“舶來”購買和自我完善,“導師”這一元素在娛樂節目中越來越頻繁出現,并且在各個節目中都起著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近20年來,電視技術和傳播技術的發展飛速,為娛樂節目提供了技術前提,而觀眾對娛樂性的需求則為娛樂節目提供了市場。在經歷了綜藝表演時期、游戲娛樂時期、益智競猜時期后,以《超級女聲》的竄紅為起點,大眾選秀類節目紛紛破土而出。這類節目都幾乎不可缺少一個角色——評委,單純進行點評和抉擇的“評委”角色又逐步演變成現今的“導師”角色。“導師”除進行點評和作出選擇外,還起到對選手進行指導、包裝的作用。
在2010年7月開播第一季的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中,導師更多是對選手進行一些非專業性的提問和偏向于觀眾欣賞視角的點評,再合議進行“yes”或者“no”的選擇。兩年后——2012年7月開播的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也同樣設置了導師的角色。因為該節目是唱歌類選秀,專業性較強而單一,導師也選擇了職業歌手——劉歡、那英等,這些導師的點評更偏向于專業性,也更注重選手的成長。2013年2月登陸東方衛視的舞蹈類選秀節目《舞林爭霸》,也是專業性強的節目,設置的四個導師席位——楊麗萍、金星、陳小春、方俊等都是不同舞種的專業舞者,同樣的,點評專業且關注選手的進步和包裝。從“評委”到“導師”,這個演變的過程是隨著娛樂節目的再度發展和完善而進行的,同時也為娛樂節目所服務著。
縱觀全球選秀節目的流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從歐美國家起源的選秀節目,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以出奇制勝的個性評委以及主持人的個人風格作為節目最初的看點的,眾所周知的西蒙·考威爾之所以有如今的江湖地位完全是其心狠毒辣的評委風格,通過選秀節目這一途徑殺遍歐美電視熒屏。雖然早期國內選秀節目的評審們也竭盡能事地用毒舌、夸張的裝扮來吸引媒體和觀眾的視線,但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走紅程度以及在演藝圈的地位可有可無,因此他們在各大選秀節目的出現更類似于過客,鐵打的選秀,流水的評委,有些在娛樂圈出鏡率并不高的評委,因為時間充裕配合度高,而成功地游走在各大選秀節目的平臺上,有的時候,觀眾甚至會混淆這個評委到底是在哪個節目中做評委。就在此時,《中國達人秀》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選秀視野,周立波完全是中國版的西蒙·考威爾,他和《中國達人秀》簡直是渾然天成的天作之合,兩相合體,成就了中國選秀節目“評委模式”啟動的開篇。于是,來源于偶爾歐美選秀的“評委模式”真正開始在中國的選秀土壤中生根發芽,并且茁壯成長。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可以說將這種“評委模式”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好聲音》花了1億的巨資購入了荷蘭《The Voice》的版權,然后再花2000萬作為評委的費用,這樣的巨額投資,僅僅是一個3個月的季播節目,不算其他制作成本,平均到每一期,經費就已經高達1000萬一集,這樣的巨額投入可以說也是選秀節目從“選手模式”切換到“評委模式”的后果之一。這樣的投入毋庸置疑地將很大一部分無法負荷這樣高投入的節目平臺擠出了競爭激烈的收視率市場,從而將戰局縮小。 由此可見“評委模式”已經坐穩中國選秀節目的收視率寶座。
評委的選擇,很大程度決定了節目的成功與否。大型真人秀節目對大牌評委的依賴性比較大,評委的互動性好不好,口才好不好,個人魅力如何都不同程度決定了節目的品行和基調。具有專業性、高地位、權威性的明星做評委,能夠在節目前期廣泛吸引關注度,明星強烈的觀眾號召力也能成為節目的收視保證。比如《中國達人秀》里的伊能靜和《舞林爭霸》中的楊麗萍等。這些導師首先就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粉絲,他們的人氣能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節目的人氣,這在節目的宣傳期和播放初期都有重大的積極影響。在一個節目的宣傳期,如果僅僅是對節目本身的主題、賽制等進行宣傳,效果會比較有限,沖擊力較小。明星“導師”正是彌補了這個弱點。同時由于導師的知名度也比較容易產生娛樂性和話題性。首先在外貌和打扮上,部分導師就已經增加了節目的亮點。《舞林爭霸》中,楊麗萍導師的不老容顏和瑰麗服裝不時被娛樂新聞報道。她每期節目都在妝容和服裝上下大功夫,不少觀眾直呼這是其個人服裝秀。其次,導師之間的競爭或矛盾,也是觀眾和娛記的聚焦點之一。綜藝節目從來都是不怕罵的,就怕沒有話題。一個話題評委,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大大提高節目的收視率。節目方最愛的,就是那些或耍寶、或毒舌、或俏皮、或感染力強的個性評委,他們彰顯真性情,用獨到精彩的點評為節目制造話題。比如《舞林大會》《王者歸來》的評委金星,她的身份本身就是個話題,很多時候,聽金星穩、準、狠的點評甚至超過了看明星跳舞。
由于部分導師身份是行業內的精英,自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在點評和指導時就會有一定的專業性。尤其在單一的唱歌選秀和舞蹈選秀中,大多導師都有唱歌或舞蹈方面過硬的專業能力。因此,設置有專業素養強的導師的節目,專業性也會更強,觀眾可以聽到從專業角度出發的點評,也更容易看到選手的進步。而對藝人來說,通過高品質節目的傳播以及火爆程度,不但能提升藝人的品牌影響力,甚至能夠讓幾乎進入冰凍期的藝人梅開二度。選秀評委成了他們“咸魚翻身”、“發揮余熱”的最好舞臺。不過,讓大牌們放棄數月的自由扎根在節目組,最大的誘惑還是高額的出場費。據業內人士透露,2011年選秀節目的評委,出場費大約是四五萬元,合作多年的評委才會有“友情價”。高曉松參加《中國達人秀》一季的酬勞超過400萬,單場出場費據傳在30萬元左右,即便是友情價,也不低于20萬。臺灣音樂人包小柏2012年光是做評委的月收入就有41.5萬元人民幣之多。《好聲音》的導師庾澄慶、楊坤,同樣因節目的爆紅出場費暴增。
從娛樂節目的發展來看,由選秀時期進而出現“導師”角色,是合理且必然的。綜上分析和論述,“導師”角色在選秀節目中的作用明顯而重大,增加關注度、增添娛樂性、引發話題等最終都會轉變成收視率,而收視率對電視娛樂節目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是毋庸置疑的。顯然評委已經成為了一檔選秀節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但我們相信最終選手的精彩表演和真誠態度,才是打動觀眾、留住觀眾的關鍵。當然一檔節目的成功原因非常復雜,包括現場的音效、后期的剪輯、線上線下的宣傳攻勢等等,但“以人為本”絕對是關鍵。而在“人”的部分,評委可以是這檔節目尚未播出時吸引觀眾的原因,但絕不能成為撐滿全程的主角,搶了選手的戲。如何拿捏“個人秀”的比重至關重要,評委是否“合適”也十分關鍵。
選秀節目無疑是熒幕的寵兒,但觀眾也有審美疲勞的那一天。導師只是節目的一個環節而已,要做好節目,光拼導師是肯定不夠的,觀眾雖然愛看導師之間的火花,但更期待的還是好聲音、真音樂。
【責編/燦岑】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影視頻道編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