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洞理
(甘肅省平涼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 平涼 744000)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糧食產需形勢面臨“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品種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復雜局面,其中小麥、稻谷、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大豆等經濟作物由于配套栽培技術缺乏、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響,種植比較效益低,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受到限制,需要依賴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進口量已從1996年的58萬t增加到2008年的3743萬t,增加了64.5倍[1~2]。因此,探索高效種植模式,提高國產大豆生產能力刻不容緩。平涼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于2011年在隴東旱塬區進行了旱地大豆高效利用降水模式試驗,旨在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旱地大豆高效種植技術體系,達到提高大豆單產、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供試地膜厚0.008~0.010 mm、幅寬120 cm,由甘肅省天水塑料廠生產。指示大豆品種為中黃39。
試驗設在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夏寨村,海拔1 540m,年降水量482mm,全年日照時數2424.8 h,年平均氣溫8.6℃,無霜期150 d。
試驗按秋覆膜、頂凌覆膜、播前覆膜3個覆膜時期,分設全膜雙壟溝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微壟溝播3種種植模式,共10個處理,即處理①秋覆膜全膜雙壟溝播,處理②秋覆膜全膜覆土穴播,處理③秋覆膜全膜微壟溝播,處理④頂凌覆膜全膜雙壟溝播,處理⑤頂凌覆膜全膜覆土穴播,處理⑥頂凌覆膜全膜微壟溝播,處理⑦播前覆膜全膜雙壟溝播,處理⑧播前覆膜全膜覆土穴播,處理⑨播前覆膜全膜微壟溝播,處理⑩露地條播(CK)。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處理為1小區,3次重復,小區面積28.8m2(3.6m×8.0m)。秋覆膜于2011年10月14日進行,頂凌覆膜于2012年3月9日進行,播前覆膜于2012年4月27日進行。各處理播種期相同,每小區種9行,行距40 cm、穴距20 cm。施肥量各處理相同,均為農家肥60000 kg/hm2、N 120 kg/hm2、P2O5120 kg/hm2。農家肥和化肥按小區稱量,于覆膜前混合均勻撒施在地表,一次深耕翻入土壤中做基肥。其余栽培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大豆生長期觀察記載物候期及主要性狀,收獲時每小區隨機抽取20株室內考種,按小區單收計產。
于播種期、出苗期、開花期、鼓粒期分別用土鉆分層(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取樣,用烘干法測定土壤水分,計算全生育期膜下0~100 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
從表1可知,大豆的生育期以秋覆膜各處理相對較短,為123~127 d,較對照縮短20~24 d;其次是頂凌覆膜各處理,為127~130 d,較對照縮短17~20 d;播前覆膜各處理較對照縮短7~12 d。

表1 不同處理的大豆物候期及生育期
從表2可知,大豆全生育期膜下0~100 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以秋覆膜處理①、處理②、處理③較高,分別為191.6、184.4、184.0 g/kg,分別較對照高28.1、20.9、20.5 g/kg;其次為頂凌覆膜處理④、處理⑤、處理⑥,分別為173.7、166.6、171.5 g/kg,分別較對照高10.2、3.1、8.0 g/kg;播前覆膜處理⑦、處理⑧、處理⑨分別較對照高5.7、4.8、1.4 g/kg。且在不同覆膜時期,均以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表明秋覆膜的保墑能力優于頂凌覆膜及播前覆膜,其中全膜雙壟溝播較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微壟溝播在保墑方面更具有優勢。

表2 不同處理的大豆全生育期膜下0~100 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 g/kg
從表3可知,株高除處理⑦、處理④較對照分別低1.37、2.17 cm外,其余各處理較對照高0.43~10.00 cm,其中以處理⑧最高,為53.17 cm,較對照高10.00 cm;其次是處理③,為48.80 cm,較對照高5.63 cm;處理①較對照高5.43 cm。結莢高度以處理③最高,為5.00 cm,較對照高0.59 cm;其次是處理⑥,為4.57 cm,較對照高0.16 cm;處理⑤、處理⑧均較對照高0.09 cm;其余處理較對照低0.01~1.24 cm。主莖節數處理④較對照少2.26節,其余處理較對照多1.70~4.03節,其中以處理⑨最多,為14.33節,較對照多4.03節;其次是處理③,為14.00節,較對照多3.70節;處理①較對照多3.30節。有效分枝處理②最多,為6.00個,較對照多4.00個;其次是處理⑦,為5.00個,較對照多3.00個;處理⑤、處理⑧均較對照多2.66個;其余處理較對照多1.30~2.30個。單株有效莢數處理①最多,為70.66個,較對照多40.60個;其次是處理④,為67.67個,較對照多38.27個;處理⑦較對照多30.93個;其余處理較對照多12.26~29.93個。單株粒數處理①最多,為108粒,較對照多50.6粒;其次是處理②,為96.6粒,較對照多39.2粒;處理④、處理⑦均較對照多38.6粒;其余處理較對照多18.6~31.9粒。單株粒重處理①最重,為20.60 g,較對照重10.42 g;其次是處理④,為19.70 g,較對照重9.52 g;處理③較對照重7.83 g;其余處理較對照重4.57~7.52 g。百粒重處理⑤、處理⑦、處理⑧低于對照0.05~0.65 g,其余處理高于對照1.03~1.35 g,其中以處理④最重,為20.10 g,較對照重1.35 g;其次是處理②,為20.01 g,較對照重1.26 g;處理③較對照重1.25 g。

表3 不同處理大豆的主要性狀
由表4可知,大豆折合產量以處理①最高,為2503.5kg/hm2,較對照增產1322.9kg/hm2,增產率達112.1%;其次是處理③,為2256.9kg/hm2,較對照增產91.2%;處理②較對照增產84.1%。其余處理較對照增產56.2%~82.3%。
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顯著(F=5.38>F0.01=3.60)。進一步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LSD0.05=445.7,LSD0.01=611.2) 的結果表明,處理①與對照及其余處理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③與處理②、處理⑥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④間差異顯著,與對照及其余處理間差異極顯著;處理②與處理④、處理⑥間差異不顯著,與對照及處理⑤、處理⑦、處理⑧、處理⑨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表4 不同處理大豆的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在播種期一致的情況下,采用秋覆膜的全膜雙壟溝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微壟溝播3個處理的大豆均提前出苗,生育期較露地條播縮短20~24 d。大豆全生育期膜下0~10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秋覆膜各處理均表現較高,平均含水量較露地條播提高20.5~28.1g/kg。大豆產量以秋覆膜全膜雙壟溝播處理最高,折合產量為2503.5kg/hm2,較露地條播增產1322.9kg/hm2,增產率達112.1%;秋覆膜全膜覆土穴播處理、秋覆膜全膜微壟溝播處理較露地條播分別增產84.1%、91.2%。
[1] 朱 倩,張小虎,任冬蓮.晉南夏播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0(1):42-43.
[2] 楊文鈺,雍太文,任萬軍,等.發展套作大豆振興大豆產業[J].大豆科學,2008,2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