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立,馬琳,胡登山
(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合肥 230051)
轎車焊裝車間生產物流線系統是一個典型的離散事件系統,易受現場隨機因素的影響[1]。目前,焊接生產線的改造和優化大都基于經驗,通過工作現場的直接調試和驗證來實施。由于工作現場的限制和出于成本的考慮,很難柔性地對焊接生產線多種優化方案進行測試和評估,因此通過生產線的建模仿真,能夠為生產線的改造和優化提供決策的依據,并能夠實現優化方案的虛擬測試和評估,從而節約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同時能夠診斷出生產線所存在的“瓶頸”環節和資源利用率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或改進措施[2]。
系統仿真就是根據系統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統各要素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能描述系統結構或行為過程的,且具有一定邏輯關系或數量關系的仿真模型[3],據此進行試驗或定量分析,以獲得正確決策所需的各種信息。
Witness是由英國Lanner公司推出的一款關于生產、運輸、規劃等的仿真軟件。仿真時,其可以顯示仿真的整個過程,因此能讓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仿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物流系統仿真模型的參數,實現物流生產系統的優化[4]。
文中以江淮汽車某轎車焊裝車間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調研可知該車間生產物流系統主要由底板線、主焊線、側圍線和調整線以及各生產線之間的自動化輸送線組成。
根據現場調研和生產工藝的分析,可建立該車間生產線的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轎車焊裝生產線的結構模型Fig.1 Structure model of car welding production line
根據結構模型圖,利用Witness仿真軟件,建立生產線仿真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轎車焊裝焊接生產線仿真模型Fig.2 Simulation model of car welding production line
仿真前必須設定仿真目標,否則仿真將毫無意義,根據需求仿真目標設定如下[5]。
1)通過焊接生產線系統模型的仿真,獲得焊接生產線的性能指標,如設備利用率、人員空閑率以及系統的生產能力等。通過性能指標的分析,提出改進措施。
2)通過仿真,研究焊接生產線上設備故障時間對系統生產能力的影響。
根據仿真目標,設計2組仿真試驗。
1)仿真試驗1。通過仿真,識別轎車焊接生產線的“瓶頸”工位,分析各工位的工作效率和設備利用率,針對“瓶頸”環節,提出優化措施,釋放“瓶頸”環節,保證生產線物流的順暢和資源的合理利用。由此,針對仿真試驗做以下假設[6-7]:假設焊裝車間操作人員的配置能夠永遠滿足生產;假設供應商對零部件的供應始終能夠保證車間正常的生產;假設設備能夠不停地運轉,無故障保證正常生產。
2)仿真試驗2。在仿真試驗1假設前2條成立的情況下,仿真設備故障時間對系統生產能力、設備利用率等性能參數的影響。
1)仿真試驗1。根據Witness仿真軟件系統默認設置1為模型運行1 s,仿真運行8 h(即運行28800個仿真時間單位),設備信息統計見表1,勞動者信息統計見表2。

表1 設備信息統計Table1 Stastatical table of equipment

表2 勞動者信息統計Table2 Stastatical table of labor
2)仿真試驗2。運行仿真模型28800個仿真時間單位,分別仿真停線10,15,20 min的生產情況,對比不同停線時間對系統生產能力的影響,結果見表3。
3)仿真結果分析。根據試驗1仿真結果統計可知,設備利用率方面:調整線3#銅釬焊焊接工位(machine11)的設備利用率為 39.18%,阻塞率為24.18%;調整線4#銅釬焊打磨工位(machine12)設備利用率為45.76%,阻塞率為32.17%;調整線11#白車身拋光工位(machine20)設備利用率為58.43%,調整線下線檢測工位(machine21)設備利用率為40%。

表3 不同停線時間對產能的影響Table3 Different stop time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人員利用率方面:調整線3#銅釬焊焊接工位人員利用率為39.18%,空閑率為60.82%;4#銅釬焊打磨工位人員利用率為 45.76%,空閑率為54.24%;11#拋光工位人員利用率為58.41%,空閑率為41.57%,下線檢測工位人員利用率為40%,空閑率為60%。
設備產能匹配方面:根據仿真結果統計,可以計算出主焊線、調整線、側圍線設備的日最大生產能力(日最大生產能力=日生產能力/設備利用率)。各生產線設備日最大生產能力如圖3、圖4、圖5所示。

圖3 側圍線設備產能匹配分析Fig.3 Side line equipment capacity matching analysis

圖4 主焊線設備產能匹配分析Fig.4 Main welding line equipment capacity matching analysis

圖5 調整線設備產能匹配分析Fig.5 Assembly line equipment capacity matching analysis
根據設備產能匹配分析,側圍線總成1#是其生產線的最大瓶頸,主焊線后圍板焊接工位是其生產線的最大瓶頸,而調整線除了銅釬焊工位、銅釬焊打磨工位和下線檢測工位之外,其他設備產能匹配基本均衡。要實現側圍線和主焊線的產能匹配的均衡,則要提高側圍線總成1#和后圍板焊接工位的設備產能。此2個工位主要是由于加工時間過長,導致設備產能匹配不均。
根據仿真試驗2的仿真結果,停線10,15 min時,對產量影響不大,當停線20 min時,產量有較大程度的下降。通過對比得出如下結論:為了確保生產任務的完成,必須嚴格控制日均停線時間,日均停線時間必須小于等于15 min,才不影響系統的生產能力。
4.4.1 優化措施
根據生產線工藝平衡方法,為實現生產線資源的優化,采取以下幾個優化措施。
1)將調整線3#銅釬焊焊接工位同4#銅釬焊打磨工位合并成一道工序,合并后工序作業時間為177 s。
2)將調整線11#白車身拋光工位同白車身下線檢測工位合并,合并后工序作業時間為187 s。
3)利用遺傳算法重新規劃點焊機器人的焊接路徑,縮短點焊機器人的作業時間。
人員配置方面:將原來調整線4#負責銅釬焊打磨的人員撤去,由原先3#的2名操作人員負責焊接和打磨;將原先負責白車身下線檢測的人員撤去,由白車身拋光工位的人員負責拋光和下線檢測。優化后的系統模型如圖6所示。

圖6 優化后的模型Fig.6 Optimized model
日均停線時間控制方面:利用兩班次間隙時間,進行設備保養和維護工作,確保將日均停線時間控制在15 min以下;建立搶修維護小組,將擅長機械、電氣等方面的工程師組織起來,實現各分廠之間資源的共享,在出現重大設備故障時,進行有效的調度,最大限度減少生產線停線時間,將停線時間對系統生產能力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減少加班時間,降低相應的生產成本。
4.4.2 優化前后結果對比
對部分改進工位優化前后進行對比,拋光下線檢測工位(machine20)優化前后結果對比如圖7a所示。
銅釬焊焊接和打磨工位(machine11):優化前后結果對比如圖7b所示。

圖7 優化前后對比Fig.7 Comparision chart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1)通過仿真研究,拋光下線檢測工位的設備空閑率由原來的41.9%下降到29.13%,設備利用率由原來的58.1%提高到70.77%;銅釬焊焊接和打磨工位的設備空閑率由原來的36.57%下降到27.81%,設備利用率由原來的39.03%提高到66.99%,阻塞率由原來的24.4%下降到5.2%。
2)通過仿真研究,調整線可以減少2個操作人員。
3)通過運用遺傳算法對作業時間過長的機器人工位焊接路徑進行規劃,作業時間可縮短5~7 s。
4)系統的單班產能由原來的144臺提高到現在的148臺,單臺能耗由原來的125.191 kW·h下降到現在的121.807 kW·h,單臺下降3.384 kW·h,實現了產能的提升和單臺能耗的降低。
通過對生產線的仿真研究,能夠提高設備利用率,合理配置人員,降低成本,同時為生產線的改造和優化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1]樓佩煌.基于Em-Plant的汽車車身焊裝線系統仿真技術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0,23(12):7 -8,10.
[2]王紅衛,謝勇.物流系統仿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00 -102.
[3]王國新,寧汝新,王愛民,等.仿真優化在制造系統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系統仿真學報,2008(1):1-6.
[4]北京威特尼斯科技中心.Witness工業物流仿真平臺基礎教程[M].北京:北京威特尼斯科技中心,2006:78-81.
[5]張曉萍,石偉,劉玉坤.物流系統仿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95-98.
[6]王道平,張學龍.現代物流仿真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01-206.
[7]王治軍.基于Em-Plant的汽車后橋裝備線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09(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