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近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再次強調,盡管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在支持稅務海關部門依法征管、應收盡收的同時,堅決遏制收“過頭稅(費)”和向企業違規收取稅費等行為。努力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嚴禁為完成收入任務而虛增財政收入。
“質量財政”成為財政部門的關心熱點,本刊記者專訪了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王朝才,就“質量財政”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穩健與有力
《新理財》:王老師您好,作為一個財政研究學者,您理解的“質量財政”,從總體來說是一個什么樣的財政?
王朝才:“質量財政”,全名應該說是“有質量的財政”。那么什么是有質量的財政?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解釋:第一,有質量的財政,應該是一個運行安全可靠、態度穩健的財政,應該是一個在受到經濟波動的時候,影響較小的財政。它對危機的抵抗力應該比較強。第二,一個有質量的財政,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有力量的財政,它應該在發揮財政的調控質量方面有所作為。光穩健是不行的,還要腳踏實地,支持一個地區的經濟質量。這才叫一個有質量的財政。
《新理財》:您也說了,財政要在穩健的基礎上發揮自己應該發揮的能力。但是一個缺乏資金的財政,它就罔論調控了。
王朝才:對,所以財政收入,是一個有質量的財政的重要前提。雖然有人都說,我們的稅收,是越高越好,越多越好,但我不這么認為。市場有其固有的一個波動性,今天收多了,明天因為某些原因稅收減少了,這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但財政收入是一個需要總量穩定的數字,所以財政一定要對財源有所控制。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勢頭。
《新理財》:有人說財政現在的收入增長速度有些過快,一些地方紛紛提出“跨越式”發展,它肯定需要財政收入更快的增長。對于這點您怎么看?
王朝才:這應該是一種誤解。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實際上基數不是一個,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一座橋,修修拆拆都是GDP,那它產生了財政收入了嗎?沒有。財政收入的速度,是和很多東西關聯的一種綜合性數字。比如它和物價指數的掛鉤,另外,提供較多財政收入的部門經濟增長較快,也是財政收入一向高于GDP增長速度的原因。另外,個人所得稅的階梯性,加上每年達到高納稅等級的人數越來越多,還有一些地區小微企業的成長……這些都是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居高不下的原因。從另一個方面說,財政需要研究收入增長的機制,保證一個平穩較快的增長速度。太快太慢,實際上都不是質量高的表現。
《新理財》:您說到了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的事情。但影響財政收入最大的產業,現在看來一定是工業。
王朝才:這個是肯定的。工業現在對于財政收入的貢獻是其他產業無法代替的。財政做產業的布局,一定結構要合理,不能完全的依賴某個產業。應該有意識的增加一些朝陽型企業的比重,比如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等,以及適合自己的產業。
有效性支出
《新理財》:我們將質量財政分為了幾個部分,收入質量,和支出質量,還有管理質量。收入說到這,支出的話,您看什么叫做高質量的財政支出?
王朝才:你說高質量的財政支出,我說還不如叫做“有效性”的支出。并不是說很多財政支出是無效的,我們不談對財源的支出,比如對公共建設性的支出,那什么叫有效?或者說,什么叫質量?
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講兩個層次的績效問題。第一個層次,是該不該立項的問題,這也是一個0和1的問題。立項有效,就說明它是一個被需要的項目,它有其存在的意義。第二層質量,是它受不受到老百姓需要的質量。所有人都在說民生投入,那被老百姓所認可的投入,就是高質量的財政投入。一些地方現在已經開啟了老百姓參與的財政資金分配聽證會,我認為,花到老百姓身上的錢,就應當由受眾來評判它有沒有質量。
說到民生,其實還有一個點需要財政注意,就是在補貼方面的績效。現在這點是缺失的。這也分為兩個層次:支出到不到位,有沒有到達老百姓的手里,還有老百姓是否真的迫切需要這筆錢。這些質量的評判,和前面我說的一樣,都需要老百姓的評判,這一點毋庸置疑。
另外,對于支出質量來說,有一點一直被忽視,就是剛性支出。我們一直都認為,隨著CPI的增長等等原因,我們的剛性支出,是要有規律的上升的。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提出,我們也看到,這種所謂的“剛性”如果太強,也說明支出的質量有客觀上的問題。所以做財政工作,為政府理財的一群人,一定要有對政府資金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靈活性,才能把綜合的財政質量搞上去。
《新理財》:您剛才說到了一個綜合的財政質量,也確實有一些綜合性的財政問題,比如債務,是財政無法繞開的。
王朝才:政府債務的可控問題,實際上是最大的財政質量問題。現在每個地方建設城市都有負債,有很正常,但我們現在缺乏對于這些債務的管理。
那首先說,債務的規模,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控制。不能無限的提升上去,說到發展,就毫無節制的借錢,城市建設好了,錢誰還?這就沒法談質量了。其次,是財政需要控制的債務償還能力和償還安排。每年能還多少,什么時候還清,又借了多少,這都是需要財政心里有數的。因此,財政需要建立一套債務的風險預警機制。很多企業都有這套機制,但地方財政行而有效的債務風險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
最后,債務資金,也要講究質量,也就是資金的使用效率。不能借來錢就無限制的花,這又回到我們說財政支出的一個質量問題上來了。
管理“合力”
《新理財》:您談了財政的制度建設問題。說到財政質量,財政管理的質量也請您談一下吧。
王朝才:所謂財政管理的質量,我認為應該分三個層次來談。第一個層次,是健全財政制度,以及這些制度的可執行性考量。第二個層次,是財政是否有支撐這些制度的技術和人才。第三個層次,是這些管理制度是否可以長期的貫徹下去。這三個問題不僅僅是宜昌財政質量的問題,它是一個全國各地財政都在面臨的,長期的課題。
比如說,財政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政府資金。也就是俗稱的“管錢”。這里面我們從制度層面來說,就有三個問題,預算編制是否準確、科學。預算執行是否嚴格有效,預算公開是否到位。這是一個純財政技術問題。
在財政的管理上,還有一個問題,即保證預算的權威性。這并不是說嚴格執行,而是現在的預算在部門分配上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很多地方還是屬于切塊分配。從質量上來說,項目預算的質量,是一定要高于部門預算的。所以項目預算進行的程度,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財政管理質量的高低。
最后,財政管理的質量還體現在財政的“涉及范圍”上。樓繼偉部長曾經表示,財政要分清自己管理的范圍。這一點我認為是追求“財政質量”的重點。某些城市在城市管理,以及很多方面都引入了第三方的支持,比如民間資本的支持,技術的支持,中介機構的支持,等等。這種合作所形成的“合力”,也是“質量財政”能夠落地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