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東
9月初一天上午,筆者接待一位來訪農民。來訪者反映一件事:本村張某有15畝稻田地,二月份已領取了政府糧食補貼,卻于今年夏初將稻田地開發成池塘養魚。了解了基本情況后,我立即安排工作人員入村調查、走訪,確定事情的真偽,如屬實,將追回糧食直補款。
通過近年來工作實踐,總體感覺是:國家的糧補政策對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功不可沒,但有些方面還有待完善,具體操作上,需要基層財政部門將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細致。
下午,在村委會。工作人員正忙著開票辦理退費手續。張某一臉不情愿,嘟囔著說:“二月份領補貼時,我篤定要種麥子著。誰曉得后來我哥一個勁攛掇著養魚,哪里就是我的錯?”村書記沖我無奈的搖搖頭:“這種情況每年都有,有人舉報呢,就查,就追回補貼。沒人舉報呢,這么多村子,各種情況復雜,財政所那幾個人想事事弄清,也不容易!歸根到底,還是這糧食補貼發放時間過早,每年二三月份就發下去了,誰能保準種地前不出變數?”
我心里也知道,補貼發放的時候,是很難確定實際種糧面積的,不排除耕地撂荒或稻田改魚池等現象,這就增加了實際操作中直補款追繳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糧食直補”變“耕地補貼”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目前,糧補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根據農村稅費改革時核定的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扣除其中按規定轉為非耕地的土地面積、退耕還林面積,再加上新增耕地實際種植面積。由于糧食直補涉及農戶多、工作量大,而每年國家規定的直補到戶的時間較短,工作難免出現倉促、粗糙的現象,村委會在核定直補面積時,往往忽略政策規定的補貼范圍,基本上是依據農戶在冊耕地面積上報,這就導致了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的農戶也領取補貼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種糧補貼的針對性。
另外,新興工業區、農戶建房占地以及土地糾紛等問題困擾糧食補貼工作。在近年來的調查座談走訪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如:轉包土地糧食補貼歸誰所有,各地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轉包出去的土地,有的實際承包人未得到補貼,使承包人種糧積極性受挫;爭搶、索要土地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農民過去因不愿繳納“三提六統”和農業稅,放棄土地或轉包土地,現又提出要重新承包土地,過去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現又要求重新調整;新興工業開發區占地,有的有占地審批手續,有的無審批手續,為避免矛盾紛爭,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鄉鎮政府往往趨向于一起發放糧補資金;近幾年,因農村居民私建房,區國土局暫停了土地審批,但少數農戶私下仍建房占地,該土地因沒有審批手續,所以這些農戶一直領取補貼資金。河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2009年河北省糧食直補實施辦法的通知》規定:糧食直補范圍原則上為全省適宜種植糧食的區域,已實行退耕還林的區域不予補貼;補貼的對象為補貼區域范圍內的種糧農戶。但有些地區對農戶發展設施蔬菜、栽植果樹一直發放糧食補貼。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少數鄉鎮財政所責任意識不強,沒有深入實際調查走訪,對賬務疏于監督檢查,補貼資金應歸村集體所有的,沒能做到督導各村及時入賬,對村民呼聲較大的問題不能及時予以解決。此外,個別村干部法律意識淡薄:按合同約定,機動地補貼資金歸村集體,個別村沒有入賬,挪作他用,屬于違法違紀行為;部分村干部為增加村集體利益,騙取國家資金。申報補貼面積時,因稻田地開發魚池騙取的補貼資金歸村集體,村民雖知情,但當時無人反映,當村干部換屆選舉或村民與村委會發生利益沖突時,又把此事翻出來,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國家糧補政策效果,而且容易滋生腐敗。為把糧食補貼政策貫徹落實到位,真正把好事辦好,達到激發農戶種糧積極性的目的,還需進一步努力。
核實補貼面積再加力。對種糧面積的登記落實工作還要進一步公開,提高兌付透明度,便于接受群眾監督。鄉鎮上報人員及主要負責人要明確責任,并由紀檢部門監督,形成制約機制。建議有關部門對農村機動地承包期限上加以限制,土地承包合同必須經鄉鎮財政所審查備案。在建立農村“三資”臺賬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土地數據庫,對農戶承包機動地實行動態管理,全面掌握各村土地現狀及增減變動等情況,避免村干部不經招投標,隨意外包土地現象發生。對需要改變土地現狀的,如稻地改魚池,必須經村民代表會討論通過。
中央和省兩級財政部門應考慮調整糧食補貼發放時間,根據農民意見,按農業生產規律合理確定補貼資金的發放時間,建議將發放時間從每年一二月份調整到七八月,按農戶種植糧食面積據實補貼,不種糧不給補貼,避免撂荒面積和稻田地改魚池后領取補貼現象發生。
加強財政監管也是做好糧補工作的重頭戲。糧食補貼關系到種糧農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必須加大工作力度,創新體制機制,保障補貼政策落實到位。應進一步加強基礎工作,建立和完善發放數據庫。堅持執行村務公開制度,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防止激化矛盾。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紀委等部門的職能作用,采用明查暗訪、跟蹤檢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發放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和部位進行明查暗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堅決查處挪用、擠占、貪污糧補資金的單位和個人的違法違紀行為,確保糧補工作扎實推進。
我正在進行下一步工作計劃,一位農民大哥遞過一杯水給我:“兄弟,潤潤口吧,這么熱的天兒!說到底啊,這種糧還不如種菜、栽果樹收入高。現如今這村子里的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雖是背井離鄉,好歹也比在家種糧食強啊。”
看著張某走遠的背影,村支書感嘆說:“全國那么多種糧土地,國家能每年拿出近千億元資金來補貼農民,這是自古以來想都不敢想的。只是生產和生活水平這么高,相對來說補貼標準還是偏低,農戶受益有限啊!”
一名村委委員插了一句:“你們是國家的財神爺,執行政策發放糧食補貼是好事,有機會也把咱農民的心聲反映上去唄!”
實際上,和第一年發放補貼相比,糧食補貼標準已經漲了幾倍之多,盡管糧食補貼每畝達到69.7元,但隨著生產資料的上漲,有限的補貼起不到調動種糧積極性的作用,補貼不能解決種糧和種經濟作物導致的收入懸殊問題,達不到預期的引導效果。
做為一個縣區財政工作領頭人,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同時,深深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作者系唐山市豐南區財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