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柏 文竹

夷陵區,是湖北省宜昌市轄區13個縣區中的普通一個,但又是不一樣的一個。正如其名,“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為“夷陵”。
2012年,夷陵區全年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億元,居宜昌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
客觀來講,夷陵經濟發展取得了十足進步,但是從宜昌全市范圍來看,還需要厘清一些思路:作為經濟強區,如何在“宜昌跨越”戰略中發揮好領軍作用?夷陵財政又將如何踐行好“質量財政”?
完善改革
初見夷陵區財政局局長袁世明,似曾相識。后來經過交流,原來在四年前的一次活動上,我們就有過交流。于是,接下來的采訪就進展得很順利。
“夷陵區有著很特殊的體制,2001年夷陵撤縣設區后,夷陵財政在湖北省里仍然保留著相對獨立的縣級財政體制,但是在資金結算上,還是和宜昌市結算,因此,是一種‘宜縣宜區獨特的體制?!痹烂鹘榻B。
面對現如今全國掀起的新一輪“撤縣設區”熱潮,袁世明結合夷陵的實際情況認為,“撤縣設區”后,不利的地方是夷陵不能享受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因為它是宜昌市的城區,但是宜昌轄區的長陽縣就可以享受。有利的地方是作為宜昌市的城區,可以加快公共設施的建設,享受公共資源,與城區組團規劃。
今年,夷陵區被列為全省“城鄉統籌發展實驗區”,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改革實驗。談起夷陵財政的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袁世明至今津津樂道。
第一項改革就是1998年“夷陵統管”模式問世。針對當時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混亂,鄉鎮財政所不能把握財務管理的主動權,夷陵區在全國首創零戶統管財會管理模式,
在保持單位財務自主權、資金使用權不變的前提下,實現會計主體與會計人員分離、資金使用權與會計核算權分離,以此制約財務權力、源頭治理腐敗,進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這也是現行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雛形。
第二項改革是推出“稅款直達”模式。1998年,夷陵區地稅局與區財政等部門聯合研制出“國庫經收,稅款直達,微機聯網”的稅款入庫新模式,在全國進行推廣。2001年又全面應用“湖北省地稅征管信息系統”,稅收征管網絡逐步建立。全系統實現微機聯網、信息共享。
第三項改革是“收支兩條線”。也是對公共財政改革的有益探索。
“這幾項改革當時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坦白來講,現階段夷陵財政改革步伐有所放緩,這主要也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和總結?!痹烂髡f。
對于近些年夷陵財政改革的步伐放緩,袁世明還是有不少遺憾,主要是考慮到改革牽扯到的精力太多,改革的成本太大。
質量財政先行者
“市局提出‘質量財政很及時,也很有必要,我們夷陵財政也已經在積極探索,搞好‘質量財政,關鍵是要搞好管理?!痹烂髡J為。
要搞好管理,就要創新機制,比如早在2007年夷陵財政局就成立了財政投資評審中心,這在當時可是個新舉措,效果也非常明顯?,F在每年評審的財政資金達到幾十億元。在投資評審中心,實行“一個單位、兩種制度”的模式,工資待遇上實行年薪制,保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財政評審的效率,減少決策風險。財政投資評審中心只是績效評價的一個環節,但是可以看出夷陵財政在管理方式上的大膽創新。
搞好“質量財政”,夷陵財政可謂先行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在收入方面。一手要抓發展,一手要抓民生,資金怎么來?關鍵是要整合各項資源,多渠道籌備資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運作。
一是對礦產資源的管理,利用好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建立對礦產資源“一站式”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在全國都比較先進,經常有考察團過來學習交流經驗。管理效果非常明顯。礦產上繳的稅收由2005年的8000萬元,上升到2012年的7億元。
二是對土地資源的整合。隨著夷陵的發展,一些國家重大項目落戶或者經過夷陵,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帶來挑戰。比如特高壓工程,特高壓電網經過的地方,土地都不能利用,本來夷陵土地資源就有限。這就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在土地招拍掛過程中嚴格控制,盡量將受益最大化,確保土地收入及時入庫。
三是整合國有資產。把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通過整合,組建集團公司來運作。
其次是支出方面。袁世明認為,財政資金分配觀念和意識要改變,要加大競爭性分配?,F在需要財政支持的地方太多了,財政確實很難辦。
夷陵在部分專項資金分配管理環節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招投標等競爭方式,建立“多中選好、好中選優”的項目優選機制,注重對分配后財政資金的使用和效益、投入和產出的全過程追蹤、問效和問責,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支出方面,夷陵財政進行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財政資金安排上,廣泛征求意見,收集民意。財政部門先拿出初步方案,然后由區委區政府最后決定。
二是保障民生投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國家的民生政策在夷陵區得到100%的落實。財政“蛋糕”多為民生切一塊,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已成為夷陵財政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和“原動力”。
三是多向基層傾斜。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發揮區本級的優勢,另一方面激發鄉鎮政府的積極性。從1986年到現在,夷陵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已經完成了第八輪改革。
四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大技術改造資金,培育一批重點企業,落實財政對企業的扶持政策。
新挑戰
2014年的財政狀況將會如何?財政連年高速增長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這恐怕是每一個財政局長都關心的問題。
結合夷陵的實際情況,袁世明認為明年將很難保持高增長。他的擔憂不無道理,首先現在實體經濟很難,這將導致財政收入減少。比如企業所得稅是跨年的,有滯后效應,就會反映到明年的財政收入上。其次是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因為今年夷陵沒有引進大項目。第三是磷礦石產量和價格都下滑,使得當地稅收減少幾個億,影響很大。
對于現在廣受關注的政府性債務,如同懸在地方財政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據袁世明介紹,夷陵區的政府性債務在20億左右,處于良性控制的階段。早在幾年前,就邀請相關專家測算了夷陵財政能夠承受的政府性債務的壓力,加上夷陵區儲備的6000畝土地,因此還債的壓力不是很大。
袁世明認為,當前地方政府領導的投資沖動是最大危險。
另外,對于備受關注的分稅制,夷陵財政局相關人士建議,在中央省級層面可以搞分稅制,但是縣級以下就不應該搞,現在縣級財政很難,資金都上交給中央了。同時,在一些稅種的分成上,也應該進行調整。袁世明認為,一些落后地區大力發展工業,而工業產生的主要稅收是增值稅和所得稅,大頭最后都交給了中央,而發達地區發展服務業,產生的主要稅收是營業稅,大頭主要歸地方,這些發達地區稅收更高了。這樣,整體上更加拉大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
作為財政強區,夷陵財政如何服務好“宜昌跨越”戰略?袁世明認為,主要以以下幾個方面為“抓手”:籌集資金,挖掘資金、資產的存量;全程跟蹤,加強資金的監管;大力合理發展政府投融資平臺;撬動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