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張 弘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
乳山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位于乳山市染整工業園內,于2001年12月建成開始試運行,2002年5月經環保部門驗收后正式投入運行,污水處理能力為2萬m3/d,設計主體工藝采用一體化氧化溝生化處理,具體工藝流程見圖1。乳山市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的設計水質,見表1,出水執行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中二級標準。

圖1 乳山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工藝流程圖

表1 進出水水質一覽表
乳山市污水處理廠升級改擴建完成后,總處理規模為4萬m3/d,出水水質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規定的一級A標準,如表1所示,相應處理廠將采取生化和物化的措施[1,2],進一步去除進水中 COD、BOD、SS、NH4+-N、TN和TP的濃度。
(1)格柵間粗、細格柵年久失修,設備不起作用,柵渣分離不開,旋流沉砂池基本廢棄不用。
(2)出水設計標準采用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中二級標準,生化處理采用一體式氧化溝,所以在近一年的水質監測中發現,CODcr、BOD5、NH4+-N 部分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但總氮是不能達標的。
改擴建工程將充分利用原有工程設施降低工程投資,并最大限度減少對一期工程運營的影響。將一體式氧化溝的規模從2萬m3/d降至1.3萬m3/d(利用現狀,不做改造),同時新建2.7萬m3/d的AAO反應池、配水井及二沉池;另外,增加4萬m3/d的深度處理(混合絮凝池、V型砂濾池、接觸消毒池),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升級改造的工藝流程
2.2.1 兩級提升揚程的核算
粗格柵、進水泵房的進水水位3.65 m,曹城河的20 a一遇的洪水位是7.99 m原方案是維持進水泵房中提升泵的揚程不變(11 m),一體式氧化溝與AAO反應池液位一致;AAO反應池有效水深為6.0 m,而一體式氧化溝的有效水深為4.0 m,相應AAO的反應池的底板高為4.71 m,一體式氧化溝的底板高為6.41 m;穩定的地下水位為6.1 m;此時原一體式氧化溝采用重力抗浮即可滿足要求,而AAO反應池則需采取其他抗浮形式,相應費用將大大增加。
因此,調整方案,將進水泵房的提升泵,揚程變為13 m,使AAO、二沉池采用最經濟的重力抗浮形式,而將中間提升泵房的揚程降低,總能耗是不變的。
2.2.2 各單體的設計參數
(1)粗格柵及進水泵房(改造)
粗格柵間與進水泵房合建,分為2組。柵條間隙20 mm,柵前水深為0.95 m,過柵流速為0.7 m/s,渠寬800 mm,采用回轉式固液分離機2臺。進水泵房為矩形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期工程中進水泵房設置兩臺潛水泵:一臺潛水泵Q=800 m3/h,H=11 m,另一臺潛水泵 Q=400 m3/h,H=11m;二期工程將原有的潛水泵取消,增加4臺Q=800 m3/h、H=13.0 m潛水泵,共4臺泵(3用1備),其中一臺泵為變頻調速。
(2)細格柵、旋流沉砂池及配水井(改造)
根據水力高程及后續工藝單體抗浮的要求,將原細格柵和旋流沉砂池的液位提高1.5 m,將原構筑物進行改造并增加配水井。細格柵與旋流沉砂池分為2組,柵條間隙為3~4 mm,柵前水深0.88 m,過柵流速0.60 m/s,渠寬1 600 mm,采用回轉式固液分離機2臺。旋流沉砂池直徑3 650 mm。
沉砂池出水進入改造后的出水配水井,配水井出水可分3路,原出水DN1 000 mm出水管,作為超越管使用,安裝φ1 000 mm手電兩用鑄鐵閘門控制;另外增設兩臺雙吊點手動調節堰,其中一個調節堰(B=2 000 mm,調節高度 h=600 mm)對應DN900 mm的配水管道進入A/A/O反應池的進水配水井;另一個調節堰(B=1500mm,調節高度h=600mm)對應DN600 mm的配水管道與現狀一體式氧化溝的進水管道接順。
(3)一體式氧化溝(利用現狀)
已建兩組的一體式氧化溝的參數為,有效體積17 840 m3,其中厭氧區 550 m3,沉淀區 1 440 m3,則好氧區體積為15 850 m3。鑒于出水水質標準的提高,進行反算。參數取值如下:由于溝內沉淀器的特殊性[3],溝內混合物濃度不宜太高,取值為2 800 mg/L;泥齡 16 d;污泥負荷 Fw0.070 kgBOD5/kgMLSS·d;總停留時間約為25 h,推算出一體式氧化溝的處理規模為1.3萬m3/d。
(4)AAO反應池(新建)
減去一體式氧化溝的處理規模,AAO反應池的處理規模為2.7萬m3/d,分為2組。
主要設計參數[4]:污泥濃度MLSS=4 000 mg/L;污泥負荷:Fw=0.091 kgBOD5/kgMLSS·d;理論總池容Va=18 020 m3,總停留時間HRT=15.2 h;泥齡:θ=12 d;最大供氣量為10 215 Nm3/h,氣水比7.8:1;總的污泥回流比50%~100%;污泥內回流比75%~150%(好氧池至缺氧池)。
主要設備:每個生化池采用2臺潛水內回流泵,二期改擴建工程共設4臺(每個池2臺),內回流污泥通過潛水內回流泵提升后由好氧區進入缺氧區或厭氧區,每池污泥內回流比均可按R=75%或150%調整,單臺設計參數Q=325 m3/h,H=4.0 m,功率7.5 kW;每池有缺氧區5格、厭氧區2格,每池共7格,每格內設立式環流攪拌機1臺,攪拌機機械功率5.5 kW,33 rpm,GRP攪拌圓盤φ2 500 mm,二期改擴建工程2池共設14臺立式環流攪拌機(每池7臺)。
(5)二沉池(新建)
全廠共設1座周邊進水周邊出水輻流式二次沉淀池。二沉池按單池流量Q=1 587 m3/h流量設計,表面負荷1.15 m3/m2·h,沉淀時間3 h。池直徑ф42 m,有效水深3.45 m,池邊水深4.5 m。
(6)鼓風機房(新建)
鼓風機房平面尺寸為L×B×H=19.25 m×9.5 m×8 m。AAO反應池的有效水深為6.0 m,供氣量為10 215 Nm3/h,相應在鼓風機房設置羅茨鼓風機4臺(3用1備),單臺風量56.7 N·m3/min風壓73.5 kPa,功率110 kW。
(7)回流污泥泵房(新建)
設半地下式矩形構筑物1座,污泥回流比50%~100%,設回流污泥泵5臺(4用1冷備)單臺參數:Q=380 m3/h、H=5 m、N=11 kW,設剩余污泥泵2臺(1用 1備),單臺參數:Q=140 m3/h、H=10 m、N=7.5 kW。
(8)中間提升泵房(新建)
設計水量為4.0萬m3/d,平面尺寸為8.0 m×6.0 m,深為6.0 m。設潛水泵4臺(3用1備),單臺參數:流量 Q=800 m3/h、H=4m、N=22 kW。
(9)混合絮凝池(新建)
設計水量為4.0萬m3/d,分為兩組,混凝池的停留時間2.16 min,絮凝池的停留時間18 min。
(10)V型砂濾池(新建)
設V型砂濾池1座,中央管廊設上部建筑,一端為設備車間,設計水量為4.0萬m3/d,正常濾速6.99 m/h,反沖洗水沖強度 16 m3/m2·h,反沖洗氣沖強度 50 m3/m2·h,表面掃洗強度 6.62 m3/m2·h。分為4組,單池過濾面積 84 m2,采用石英砂濾料。
(11)砂濾池操作間(新建)
砂濾池操作間包括鼓風機房、反沖洗水泵房,位于濾池的端部,鼓風機房內設鼓風機3臺,2用1備,操作間內設有控制室。鼓風機房下層設有反沖洗水調蓄池,平面尺寸:10.0 m×9.1 m,水深2.1 m。
主要設備:反沖洗水泵3臺(2用1備),單臺參數:Q=670 m3/h、H=8 m、N=22 kW;反沖洗羅茨風機3臺(2用1備),風量2 100 m3/h,風壓40.0 kPa,功率45 kW。
(12)加氯間(新建)
加氯間內共設置3臺二氧化氯發生器,2用1備,每臺能力:Q=10 kg/h,功率:N=5 kW,可滿足最大污水處理流量時8.5 mg/L的加氯量或污水處理平均流量時12 mg/L的加氯量
(13)接觸消毒池(新建)
加氯消毒的接觸時間為0.5 h。平面尺寸:22.05 m×22.0 m,水深為3.75 m,分為2格。
(14)儲泥池(利用現狀)
原污泥均質池直徑8 m,有效水深2.6 m,體積為130 m3,經核算4萬m3/d規模 的干污泥量為8.876 t,折合為99.2%含水率的體積為1 110 m3;脫水機房設置了兩套帶式濃縮脫水機(1.5 m和2.5 m帶寬)和對應的兩臺污泥螺桿泵(44 m3/h和70 m3/h),工作時間為12 h;核算之后污泥均質池的停留時間約為3 h,池容基本能滿足要求。
(15)污泥脫水機房(利用現狀)
現狀配有1臺帶式濃縮脫水機,每套處理能力為44 m3/h,功率為 4.3 kW,另外配有1臺進泥螺桿泵、1臺沖洗泵、1臺加藥泵和1套溶藥裝置等。脫水污泥由輸送帶送至脫水機房外,由車外運。
此次升級改造工程增加1臺帶式濃縮脫水機,處理能力為62.5 m3/h,同時配套增設1臺進泥螺桿泵70 m3/h、1臺沖洗泵 25 m3/h、1臺加藥泵0.2~1.5 m3/h。
(1)從環境效益考慮,堅持減少污水處理廠斷水不處理的時間,對一體式氧化溝沒有采取具體的改造方案,僅降低處理規模,其余規模用脫氮除磷效果較好的AAO反應池來進行生化處理。
(2)結合水力流程與抗浮形式的比選,將細格柵、沉砂池的水位提高,AAO反應池與二沉池等采用經濟可行的重力抗浮形式,優化水力流程,使工程改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
(3)本工程采用的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的工藝,可為類似污水處理工程的改造提供參考。
[1]王阿華.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10,26(2):19-22.
[2]楊殿海,宋擁好,譚巧國.低碳源、低能耗型改良A2/O工藝的脫氮除磷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6,22(23):18-21.
[3]汪昆平,鄧榮森,李偉民,等.氧化溝脫氮除磷強化途徑[J].重慶大學學報,2006,28(6):79-83.
[4]周雹,周丹.A2/O除磷脫氮工藝設計計算(下)[J].給水排水,2003,29(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