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萌
[摘要]本文簡要概述微信的概念性問題,并從多個角度分析微信成功的緣由,從而大膽論證微信作為新媒體和通訊方式的未來發展趨勢,加深人們對于微信的理解認識,也為微信的未來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微信KIK
[中圖分類號]E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013-01
一、微信概述
2011年1月21日騰訊正式發布了類KIK的應用軟件,在如火如荼的社交軟件大戰中,以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向微博發起沖擊。
至于到底什么是KIK,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用戶數從零到100萬,twitter用了兩年,foursquare用了一年,facebook用了9個月。2010年10月19日,KIK Messenger登陸App Store~Android Market用了僅僅15天就吸引了超過100萬的使用者,這不能不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奇跡。。
簡而言之,KIK是手機通訊錄的社交軟件,可基于本地通訊錄直接建立與聯系人的連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來電大頭貼、個人狀態同步等功能的IM社交軟件。它跨越了運營商壁壘、硬件壁壘、軟件壁壘和社交網絡壁壘,將現實社會中人們的關系沉淀到手機上從而實現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使移動終端成為了新的社交節點。正如Kik團隊成員Tera Kristen在《Internet vs.Real—life》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悲觀地認為,這一代人社交關系完全基于互聯網,那說明你的做法有誤。互聯網和現實世界,應該是無縫的。”
為這一領域的潮流。2010年12月末,國內知名應用開發團隊小米科技僅用了一周的時間研發便使得中國國內誕生了第一款類Kik的應用軟件 米聊。“米聊”出現后幾天,盛大最先做出跟進反應,推出“盛大KIKI”。2011年1月21日,騰訊推出基于QQ用戶群的微信。兩個月后,盛大通過內測“有你”繼續加碼無線即時通訊業務。開心網上線“開心飛豆”。4月11日,盛大移動即時通訊軟件“Youni”正式發布。14日,聯通“沃聯系”登陸蘋果App Store。6月7日,蘋果推出IM產品iMessage。9日,諾基亞推出免費信息平臺“諾基亞IM”。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剛隹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系。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破1億,耗時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縮短至不到6個月。截N2013年1月23日,微信用戶達3億,時間進一步縮短至5個月以內,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二、微信成功緣由
“微信迅速成為用戶最愛的移動1M,并被奉為‘社交神器,這在業界掀起一場微信的社交革命”。而微信作為騰訊的線下產品具有各種資源優勢。
第一,微信本身有效打通了QQ、郵箱、手機通訊錄、微博等產品,幫助用戶有效地整合和管理各個社交網關系鏈,并通過視頻、LBS交友、搖一搖、漂流瓶、云端通訊錄、濾鏡等溝通方式,為用戶提供多元化溝通新體驗。微信項目總監劉樂君透露:“從推出語音通訊功能到LBS相關應用發布,微信每次基于用戶體驗的功能創新,都令用戶數量出現洪泄式增長。
第二,是自身宣傳,制造和發售微信的商業組織會反復強調該產品在社會上的認受性。“任何流行文化產品,如果要真正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推廣,必須不惜代價首先以高額資本設法在社會上層少數‘精英圈中推銷,并被他們所確認和采用。”因此,一件物品越是受到社會上層尤其是大眾“偶像”的承認,就越會廣泛流行開來。另外,做信解決了QQ等大部分騰訊產品缺乏高端用戶的痼疾。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說:“微信用戶群偏高端一些,這也是騰訊的優勢。”甚至微信已被外界稱為挑戰運營商短信和語音通話業務的跨時代產品。
第三,騰訊在官網中稱“微信比短信方便,比電話省錢”。微信使用基本零資費。用戶下載注冊騰訊微信,可以跨運營商和跨手機操作平臺互發“免費”短信,微信通過使用GPRS流量,費用1塊錢的1M流量,能夠發上千條文本消息,10多張圖片,30M流量可以發上千條語音。相比之下,目前運營商的短信標準收費為每條0.1元。在傳統的短信,電信的飛信等同類型工具中間,微信產生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
三、微信發展趨勢
1、微信作為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微信作為新媒體之一,短時間內很難超越傳統媒體。(1)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制約了微信的健康發展。(2)作為一種傳播媒體,支撐微信等新媒體良性運行的廣告盈利模式還有待進一步開發(3)由于技術條件限制、運營商相關服務之后等原因,做信在傳播的流暢n生方面有待于優化。另外,由于新媒體的權威性尚不足以與傳統媒體想抗衡,在某種程度上反而阻礙了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因此微信作為一種新新媒體在短期內不會動搖傳統大眾媒體的主導地位。但是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無疑將日趨激烈。因此,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是一個必然趨勢。
2、作為通訊方式
據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絡版報道,在全球多地都出現了節日期間短信發送量下滑的現象,圣誕前夜,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短信發送量都比去年同期明顯減少。在芬蘭、荷蘭、菲律賓、中國香港,消費者正在逐漸從短信向社交媒體、電子郵件、IP信息系統轉移。
如果僅從歷年春節期間全國短信的發送量來看,似乎仍是一派盛世光景,從2003年到2010年的總量依次為:70、98、110、126、152、170、190、230億條,傳統短信業務依然處于高速增長期。但如果仔細分析近兩年的數據,就會發現短信業務增長乏力。在2007年,人均短信發送量達到1180條的高峰,隨后逐年下滑至2010年的1027條,這意味著雖然短信發送總量上升,而人們發送短信的熱情卻在不斷降溫。
其實從微博走紅開始,傳統的通信方式就已經有所改變,一些人開始習慣減少發短信的數量,當需要與他人聯系時,發一條微博或者從微博上發一條私信,成為他們的新選擇。而隨著“微信”們的出現,將來人們或許進一步減少短信和語音通話的數量,遇到不太著急的事情時,發一條語音信息或許是4"更加方便的選擇。這種新的語音通信或將改變未來主流的通信方式。不僅如此,發送微信還是一個更加省錢的選擇。因為發送微信本身并不需要支付費用,所需要支付的僅僅是手機傳輸這條信息所需的網絡流量,這對于本身就有流量套餐的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個省錢的方法。并且微信作為有生命力的產品關鍵在于它滿足了用戶移動社交的新需求,有望推動彈性社交文化的快速普及。由此可見微信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的重心正在向移動互聯網轉移,它極有可能取代短信和彩信,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文獻綜述
①方志鑫蔡莉白從傳播學角度看微信興起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rn/view/4856780.h1;m
⑤百度~ihtl;p://baike.baidu.com/view/5 1 1 7297.h1;m
④Hankun.騰訊微信與米聊誰將是移動互聯的王者[EB/OL]太平洋電腦網,.
⑤微信功能,local;ion based sspvlce8的英文縮寫,為“定位服務”
⑥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1,80,247,77,97
⑦曹進,呂佐娜大眾文化視角下的“新新”媒體 以騰訊微信為研究對象
⑧蔡茂州芻議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其發展趨勢
⑨新京報國內短信黃金時代或結束:遭Kik類軟件搶市場
⑩慕名微信們要革誰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