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瑩
[摘要]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以獨特的人性視角探討了道德倫理這一問題?發揮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就必須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本文主要分析亞當·斯密的道德教育觀,并從中提煉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亞當·斯密 道德情操論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266—01
古今中外,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社會都會對個體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道德教育,以期能夠達到凈化社會風氣,穩定社會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對象是生活于現實社會中的人,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打破長期以來的僵化局面,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徑。
一、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長期以來,道德教育都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面對因發展市場經濟而帶來的種種惡劣事件時,痛斥道德的淪喪,疾呼道德教育的重要與必要;但另一方面,在面對道德教育時,人們又很難接受它給自己進行的說教,總是覺得道德教育太虛偽太空洞,完全解決不了現實社會的任何實際問題。因此,社會的道德教育很難進行下去,究其原因在于它沒有從社會的現實的人出發去尋找道德教育的途徑而是一味的鉆在象牙塔中,造成了學院風式的道德教育。
之所以強調人性,以人性為道德教育的基石首先是因為進行道德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個體,個體的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具有自然社會和精神屙性。教育者要想很好的實施道德教育就必須對這些屬性的地位及重要性有清楚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教育;同時,也可以從這些對人性屬性的認識中更好地認識、完善和豐富自我,以更完美的姿態向教育對象展現教育者的風采。另一方面,對教育對象而言,只有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各種屙n生才能依據自身尺度量身定制道德規范,做到量力而行,進而潛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其次,現實的社會環境要求以人性為基礎的道德教育。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帶給我們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因為技術的濫用而帶來了諸多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現代社會的矛盾日益暴露,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沖突,只有更好的突出人性這一現實問題才能激起人們對自身以及他人利益的全面關注而不是將利益置于不可言說的暗處。正視人性問題才是解決現代社會危機的出路,才能夠對人們進行有說服力的道德教育;最后,人自身的發展也要求以人性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人類社會發展史證明人的存在是一種不斷進行的狀態而不是業已完成的形式。人類的潛能會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改變而得到更深層次的開發與挖掘,而教育在面對這一動態過程時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拋磚引玉的功能,教育出具有獨立道德個體的社會人。
綜上,道德教育必須以人性為基礎。
二、亞當·斯密的道德教育觀
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以人性為基礎,以“同情共感”為出發點展開了他的道德倫理思想的論述。這里的“同情共感”是指同樣的情感體驗。斯密指出,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同情”是因為我們能夠進行換位思考,具有能夠把自己想象成他人的能力。在具備了“同情共感”的能力之后,斯密又引入了“公正的旁觀者”的角色。這一角色不僅能夠跳出自己的軀殼,還能夠跳出他人的軀殼以一個第三者的立場審視世事,做出自己的判斷。斯密認為,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公正的旁觀者”的存在,才能夠指引我們做出符合規律的判斷;而當我們的行為背離這一“公正的旁觀者”的建議時,我們就會不安、惶恐,這樣無數個“公正的旁觀者”就形成了社會的道德倫理秩序。
在道德教育上,斯密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第一,斯密提出了自我控制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非常容易被自己的激情引入歧途——這些激情有時促使他,有時引誘他去違反他在清醒和冷靜時贊成的一切準則。即使最充分地了解了這些準則,如果得不到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人們始終無法盡到自己的職責。”這段話說明,即使那些具備了諸如正義、仁慈等美德的人,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化和自我情緒波動時,也很可能會違背這些美德的準則,沖動往往會使他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因此,盡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職責,就必須要有完善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要在“公正的旁觀者”的監督之下行事。第二,斯密還提出了環境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他認為,外部原因造成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印象更為深刻難忘。而在論述影響道德教育的外部因素時,斯密就特別地突出環境這一因素。斯密提出了一種社會現象,“因財富和地位而得到的那種尊敬和敬佩常常應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而那種只對罪惡和愚蠢才使用的蔑視,卻常常極不應該地降臨到貧困和軟弱身上。這一向是道德學家所憤憤不平的。”現代社會中出現的權利,金錢與德性之間的顛倒、交易,以及趨炎附勢、欺軟怕硬和一味追求物質財富而忽視精神家園的現象比比皆是。正是由于這些不良的風氣,形成了一種惡劣的軟環境,讓身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漸漸地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從而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除了這種環境因素,斯密還指出了“習慣和風氣對道德觀的影響”。他指出:“當習慣和風氣符合我們關于正誤的天然原則時,它們會使我們的情感更為敏銳,并促使我們更加厭惡一切與邪惡相近的東西……相反,一個人若不幸生活在強暴、淫蕩、虛偽和非正義之中,雖然他不會完全喪失對這種行為的不合宜的感覺,但是,卻會完全喪失對這種暴行或者它應當受到的懲罰的感覺。”習慣和風氣作為一種業已形成的外部因素,對個人的道德觀的影響可見一斑。當今社會上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盜竊、搶劫、殺人犯罪,無不與個人從小所處的環境所受到的風氣熏染以及形成的不良習慣有關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外部環境、習慣風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外部環境因素的重視。
三、道德教育的途徑
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關于道德教育,他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其一,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個“公正的旁觀者”的角色,以這一角色來評價我們的行為和校正不合宜的行為;其二,由于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以及自身激『青的刺激,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自我控制;其三,環境以及風俗習慣等會影響到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道德。因此,可以總結出兩點道德教育的途徑:其一是個體的自我完善,其二是外部社會力量的引導。
個體的自我完善,是一種內在修為,是內因,是根本。自我修養應當包括兩點:一是斯密所說的心中要有“公正的旁觀者”,能夠做到儒家所說的“慎獨”;二是自我控制。這兩方面前面已有論述,就不再多言。
外部社會力量的引導,需要注意的有兩點:其一是對于榜樣示范以及良好的道德風尚要把握好度。這需要教育者做好引導,教育對象向榜樣學習要量力而行,而不應盲目崇拜,否則會造成難以承受的后果;其二,對于榜樣而言,國家社會應當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一個好的榜樣,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去更好地幫助別人。如果榜樣會因為這些小小的獎勵被沖昏頭腦,那么榜樣也不能成為榜樣了。貧窮能檢驗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富有更加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有這樣,像郭明義這樣的模范榜樣才會層出不窮,因為榜樣的家人同樣也需要關心和照顧。
社會的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想收到實際的效果,需要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個體自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約翰,洛克.教育漫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